首页资讯教育 “追文凭”的学习定位,在瓦解学风

“追文凭”的学习定位,在瓦解学风

吴爽2月,为期两周的“世界公民素养”网络课程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启动,旨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抗疫之道”。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如何给学生上好这堂“人生大课”?作为中外合作大学的执行校长,席酉民对教育的“现在”与“未来”有什么样的思考?本刊记者…

吴双

2月,为期两周的“世界公民素养”在线课程在Xi交利物浦大学启动,旨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抗击疫情之道”。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给学生上这堂“生命课”?作为中外合作大学的执行校长,Xi·杨眠对教育的“现在”和“未来”有什么样的思考?我们的记者采访了Xi·杨眠。

教育不等同于教学,“融合”是大势所趋。

记者:有人说疫情是一面镜子,既照出真善美,也照出假恶丑。在这方面,你认为Xi交利物浦大学的“世界公民”教育对当代学生认识世界有什么意义?

Xi·杨眠:是的,这场流行病不仅是每个人的“试金石”,也是“磨刀石”。抗疫过程可以磨炼人们适应未来世界的领导力,尤其是塑造人们在高度复杂和不确定的社会中生活的心智模式。这场疫情是人类百年不遇的严峻挑战,也是培养世界公民素养的实践机遇。

“世界公民”的教育,就是帮助学生从儿童成长为具有素养、能力和知识、国际视野和竞争力三大体系的世界公民。世界公民课程涵盖社会责任、数字素养、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创新四个方向下的10个不同主题的模块化课程。它通过在线教学和互动、在线小组讨论和规划、教师的远程指导和在线作业提交来开展。

课程将在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的基础上,大力提高学生面对社会挑战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终身学习的习惯和积极探索创新的精神。

记者: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网络教育成为“停课学习”的主要方式。如何看待在线教育给传统教育带来的挑战以及在线教育的发展方向?这对校长在学校建设和管理方面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Xi·杨眠:在疫情期间,在线教育呈现爆炸式发展,数亿师生涌向网络。但在线教育不会完全取代校园教育,因为大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帮助学生实现转型成长的地方。教育不等同于教学。在技术上,传统的单向输入教学可以被在线教学所取代。然而,技术并不能取代教育,在实现“改变和提高人”的教育目标方面,在线教学与物理环境中的教育还有很大差距。因此,“线上线下教育融合”是在线教育的发展方向,“融合”是大势所趋。

互联网时代之前,教育以“教”为主,教师和学校主导着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体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的知识和信息传播功能不断下降,出现了网络、云资源、搜索引擎等替代品来传授知识。现在的挑战是如何形成一个更系统的知识体系,在这个新环境中变得更有造诣。尤其是考虑到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将改变人类的许多生活方式和习惯,形成新的社会存在形式,人们更需要智慧。他们需要能够识别杂乱无章、似是而非的信息,将碎片化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整体,并具有创造力——可以说,没有创造力就基本没有未来。因此,在线教育的未来必然服务于数字时代人才的培养。

结合现代技术进步的在线教育在未来肯定会发挥很大的作用,但并没有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可以预见的是,疫情过后,绝大多数网络课堂会迅速降温,大部分人还是会回归到平时的教育环境。但是,传统教育的弊端在经过这次在线教育的洗礼后,会更加充分地暴露出来。教育和大学只有真正具有吸引力,能够充分体现现代科技的附加值,才能继续存在。教育应利用实体校园优势升级在线教育,同时整合外部在线教育资源,提升随时随地教育的廉价便利性,充分放大网络数字智能时代的教育价值。

网络教学和校园教育在教学设计、支持系统和学习模式上有很大的不同。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对学校提升校园和教室的相关硬件设施,完善网络教育平台,聚集网络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解决网络教学的管理支持和质量保障体系等制度性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

摆脱围绕“指标”的局面,让大学回归平静。

记者:无论是线上学习还是线下学习,营造良好的学风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2019年,高校学术不端和学风失范引发社会关注。你怎么看待学术腐败的原因?对此你有什么样的建议?

Xi·杨眠:首先,学风归根结底是大学的定位和教育理念。如果忘记了高校育人的根本使命,整天围着各种“项目”、“指标”或“排行榜”转,校园就难以安静,学风就会浮躁、失范,教育的本质就难以归位。其次,是教师的职业精神。其实大多数老师心里都清楚“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使命。然而,面对异化的评价体系和资源配置逻辑,很多人难以坚持,学术诚意被侵蚀。教师在投诉中做了很多违背自己使命和职业道德的事情,比如夸大其词,弄虚作假。最后,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行为。当然,学生也会受到以上两个方面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某种程度上,刷分、追求文凭的学习导向也瓦解了学风,比如考试作弊。

学术圈过于关注论文数量和影响因素,导致学校和很多研究者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去追逐这些指标。少数人甚至不择手段。虽然确实可以获得好看的指标甚至排名,但也误导了学术偏离了目标,造成智力和资源的极大浪费。对此,教育部会同科技部近日发布《关于规范高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但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会有什么效果呢?根治这种慢性病需要一个系统的计划。

“SCI至上”及相关学风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现行的教育和科技资源配置体制。尽管经过多年的讨论和改革,但仍未摆脱以各种“项目”和“课题”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模式,使得大学校园失去了应有的宁静。领导和教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追求各种“项目”和指标。

因此,良好学风的建设离不开国家教育资源配置体系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离不开大学定位向本质的回归和相应评价体系的变革,离不开教师专业素养的加强和学校优质教育与支持体系的建立。

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根据研究型、教学型、职业教育等不同定位,根据大学的类型、性质、规模,形成更加科学、规范、透明的资源配置体系,并根据学校运行情况不断修正完善。对于那些国家重大工程问题,可以通过竞争性招标,吸引各种潜在的科技资源进行攻关;对于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市场竞争吸引积累的科技支撑。

记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未来学校已经成为全球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对新的学校形态、学习空室、学习方式、课程体系、组织管理的讨论。那么,你眼中的未来大学教育是怎样的?

Xi·杨眠:随着各种颠覆性技术的不断出现,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反思教育、重塑教学和重新定义大学的时代。这也让我们有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与世界一流大学在同一起跑线上探索和重塑教育。

Xi交利物浦大学始终秉承教育探索、服务社会、促进人类文明的使命,着眼未来发展趋势和需求,以持续创新的战略影响中国乃至世界教育,打造大学、行业、社会共享共生、互动互动、互利共赢的创新生态。

未来,丰富便捷的学习渠道,先进强大的人机智能交互,将导致传统意义上学习的提前和缩短。在未来的中小学教育中,人们可以学习人类生存的基本知识,学会学习。更多的人在大学里会有机会跟随自己的内心,有针对性的学习,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梦想。这个时候,学士、硕士、博士等“帽子”不过是终身学习、创新创业道路上的副产品。

在我看来,未来的大学首先是一个品牌,然后是支撑这个品牌的教育理念和理念,然后是一个能够整合全球教育资源的机制和平台,然后是一个开放、扁平化的集线上和校园于一体的不同区域的终身学习和创新创业的卓越中心,最后是所有喜欢这个品牌并加入这个平台的参与者所形成的创新生态。

教育只有扎根中国,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

记者:作为一所中外合作大学的校长,您认为目前的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着怎样的误区?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Xi·杨眠: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外合作办学的兴起,中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也确实出现了一些引发社会担忧、值得关注的问题,如盲目办学、管理能力不足、办学水平低下、忽视国外资质、规模增长模式瓶颈等。中外合作办学的误区有—

第一,盲目跟风或者追求政绩,浮躁不确定。缺乏对教育本质的清晰认识,社会人才观念和文化趋于世俗化,选拔制度逐渐标签化、僵化,导致很多教育资源配置依赖项目和课题,以及教育考核和排名的异化。

二是没有准确的定位和清晰的愿景,缺乏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整体规划。教育不是短跑,而是像马拉松一样的长期事业。对于一些项目,由于缺乏对自身长期生存的意识或动力,借助跟风、趋同、缺乏长远的制度设计,办学定位不清,一步到位很难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即使一个企业本身很好,但缺乏长期的战略规划和财务预算分析,对战略运营不够重视。当所有参与者的目标和意图发生变化或者外部因素的发展持续受挫时,就会因为希望的缺失而被利益相关者抛弃。

第三,没有合理有效的治理结构。治理是中外合作办学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些项目从策划到运营对其重视不够,甚至其做法并不完全合法,无法为组织的长期发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从而为长期发展埋下隐患。

第四,没有强有力的、相对稳定的领导和管理团队。领导力是一种稀缺资源。如果缺乏远见卓识和执行力的领导,好的发展模式还是会失败。

第五,缺乏有效的多校区管理模式。我国高校,包括一些独立的合作办学机构,普遍采用多校区模式,运行过程中困难重重。教师的有效教研时间明显减少,运行成本大大增加,违背了大学的本质和文化。

第六,大学教育国际化,管理体制不成熟。存在的问题有:高校国际化教育氛围不够,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符合国际化教育水平的师资资源不足,留学生招生质量参差不齐,为了减轻管理压力而降低甚至放开学业或课程要求。

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未来走向,我认为真正理解和践行教育国际化是必然要求。教育国际化其实不局限于一些显性指标,还在于理念、机制、资源、管理、校园文化等内涵的提升。真正的国际化大学需要远见、洞察力、勇气,尤其是决心,走一条符合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的独特道路。

大学的“国际化”不是简单的“西化”或“欧化”。对于中国大学来说,要实现国际化,就要按照国际趋势和标准,整合国际资源、文化和智慧,探索符合中国社会特点的国际合作与整合模式。只有这样,国际合作才能取得实效,这是一个不断反思和完善的过程。扎根中国办高等教育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统一的。只有扎根中国,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

记者:“钱学森之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你认为应该如何培养「杰出人才」?

Xi·杨眠:学校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问题是“人才培养”没有放在教育的中心。此外,大多数优秀人才都是“天生”的,需要一个能够沉思、激发创新、拥抱多样性的学术生态系统。而我们现在的社会和教育环境浮躁功利,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孕育。具体到大学,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观念过于片面,只强调知识学习和技能习得,忽视了素养的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学生习惯背知识点和考试。毕业后除了一张毕业证和几个证书,很难将所学内化,从而具备跨文化的领导力和创新精神,以应对未来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界。

大学需要创造一个持续创新的校园环境。在不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的同时,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可以融入国际学术圈的学习和研究支持系统和校园氛围。当学生从被动学习迅速转变为围绕兴趣的主动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时,教师也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师转变为能够帮助学生成长的教育者和能够根据学生兴趣和社会需求进行冥想的学者。大学正在从传授知识的学校转变为支持个性化终身学习、研究、创新和创业的学术社区和生态。各级政府和组织也在从重视一些指标转变为真正支持有价值的创造,引导人们放弃浮躁,鼓励人们静心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级政府和组织正在从关注一些指标转变为真正支持有价值的创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39686.html
上一篇让“偶像”成为青少年前行的力量
下一篇 家庭既要有轻松氛围,也应该容纳误解和冲突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