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教育 教育惩戒权边界何在

教育惩戒权边界何在

袁治杰不久前,河南“学生20年后打老师”事件随着视频的疯转和裂变式传播逐渐升级,引爆舆论;近期又爆出山东一教师书脚并用体罚学生的事件;去年还有湖南一教师因罚站学生数分钟而被关7小时的事件。这些都涉及教师该如何管教学生的问题。目前我国《教师法…

教育惩戒权边界何在

袁志杰

前不久,河南“20年后学生打老师”事件随着视频的疯狂转向和裂变传播逐渐升级,引爆舆论;最近又发生了山东一老师写书体罚学生的事件。去年有一个事件,湖南一个老师因为罚学生站几分钟被拘留七个小时。这些都涉及到老师应该如何管教学生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法都禁止体罚、变相体罚等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一定程度上,老师不敢管教学生,让部分学生成为“熊孩子”甚至“恶霸”,导致校园欺凌事件频发。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首次提出“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正式宣告教育惩戒权的到来。但是,禁止体罚与教育惩戒权的界限在哪里?教师应该如何行使教育处罚权?

我们先来看体罚的问题。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在2006年定义了“体罚”。“只要使用了体力,意图是造成轻微的疼痛和不适,所有惩罚都是体罚”。比如掌掴、打屁股,或者用藤条、皮带、鞋子、木棍等击打。、拳打脚踢、撕扯摆动、抓挠、撕咬、烫伤、强迫学生吞咽刺激性食物、强迫学生以不舒服的方式站立等,都是典型的体罚。

那么,应该允许体罚吗?实际上,不同国家的规定差别很大。到目前为止,美国有19个州允许体罚,在英语中称为公司惩罚,即身体惩罚。加拿大、英国、意大利等国也部分允许体罚。当然,所谓体罚是轻微的,不得对学生造成任何人身伤害。像山东那个老师蹲在地上体罚的孩子,导致孩子的脸、脖子、腿等多处肿胀,不仅损害了身体,也损害了人格。当然是过度体罚。

在实践中,很多老师都有一种偏见,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但大量研究表明,体罚达不到教育目的,还会代代相传。受过体罚的人,成年后也会倾向于用暴力解决问题,因为他所受的教育告诉他,暴力也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更不用说体罚往往会对受害者造成心理伤害。所以中国禁止体罚的基本立场是值得肯定的。

再来看处罚问题。允许体罚的国家自然也允许惩罚。在完全禁止体罚的国家,允许体罚是必要的。没有惩罚,教育是不完整的,学生很难对错误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和悔悟。在中国,体罚是被禁止的,但纪律处分是不允许的,这种情况很少见。以德国为例,16个州的法律禁止体罚,并详细规定了惩罚的范围:教师有权训诫、口头申斥、训诫谈话、在班级登记簿上记录、暂时没收学生的财物、必要时检查学生的口袋和各种财物。学生对公共财产造成损害时,有权责令其恢复原状;老师有权给学生布置特别的作业,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班主任和指导老师最多有权站两个班,校长最多有权站四个班;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还有权把学生开除出教室,最长可以开除出教室一整天;必要时,校长也有权决定换班,并可处罚学生不上课,最长可达五天。如果符合法律程序,他也有权决定将学生转出学校。一些州明确禁止教师实施集体惩罚,除非群体中的每个学生都违反了纪律。站着不算体罚,当然站在太阳底下或者冻死就另当别论了。因此,德国法律规定,所有的惩罚都必须符合比例原则,也就是说,必须与学生所犯错误的程度相称,符合教育目的,不得损害学生的人格尊严。显然,德国教师拥有广泛的教育惩戒权,可供我们借鉴。

自古以来,中国的私塾老师手里都握着一把尺子。戒者,警察也,引以为戒;英尺、度和规则。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他们不仅要授课答疑,还要传道授业解惑,承担起培养学生人格的使命。“学为人师,以身作则”显示了教师独特的职业使命。培养人格,维护教学秩序,需要一定的惩戒措施。这也是成人世界法治的基本要求,儿童也不例外。惩罚不仅能让孩子意识到错误,还能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要为错误的行为承担责任。我相信通过教育,辅之以适度的惩罚,而不是体罚,可以更好的达到教育的目的。在这方面,国家确立了教育处罚权,把尺子还给教师,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39792.html
上一篇原红:赴一场生命的狂欢
下一篇 一家四代出了20多位乡村教师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