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科普 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茅以升的中国桥梁史,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

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茅以升的中国桥梁史,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

宁滨茅以升和少先队员们在一起。 图片|搜狐号百年巨匠许多人或许都读过这样一段话,“人的一生,不知要走过多少桥,在桥上跨过多少山和水,欣赏过多少桥的山光水色,领略过多少桥的诗情画意。无论在政治、经济、科学、文艺等各方面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桥梁…

宁滨

茅以升和少先队员们在一起。 图片|搜狐号百年巨匠和茅以升少先队一起。图片|搜狐百年老师傅

可能很多人都看过这段话,“我不知道我这一生要跨过多少座桥,跨过多少座山和水,享受过多少座桥,经历过多少座桥。政治、经济、科学、文学、艺术,各种各样的桥段都可以看到”这段话选自1963年2月《人民日报》连载的《桥谈》。作者是一代“桥牌大师”、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交通大学(当时称北方交大)首任校长茅以升先生。

应该说,对桥梁的追求贯穿了茅以升的一生。在他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可以看到他在不断地寻找桥梁的起点和支点。奋斗桥

众所周知,茅以升造桥的名声始于钱塘江大桥的设计和建造,他的造桥志向早在童年时代就已形成。童年时的一次塌桥事故,让茅以升对“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他的人生与桥结下了不解之缘。“长大了,一定要造一座坚固的桥。”茅以升少年时许下的这个宏大誓言,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也为他日后突破重重困难,建成在常人看来“几乎不可能建成”的钱塘江大桥,做了最好的预言。

当然,这只是茅以升的少年桥梦。在青年时代,茅以升的桥牌梦得到了升华。茅以升在江南华商学堂读书的日记中写道:“我上小学的时候,就立志要造一座桥。当时只想在家乡建一座跨越秦淮河的千年不朽石桥。进入中学后,我了解到中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在北京到张家口的悬崖上,修建了第一条铁路——完全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由此,我们思想升华,视野深远:以詹天佑为楷模,出国深造,掌握尖端技术,立志为国筑新桥。”

为了实现当桥梁的梦想,茅以升在大学期间非常努力地学习。仅他的笔记就多达200余本,近千万字,这些笔记叠起来超过一个人的高度。正是因为这种超常的勤奋,再加上善于总结和安排学习计划,他一直保持着班级第一的优异成绩。五年来,各科平均分高达92.5,成为唐山工业学院历史最高纪录保持者。

19世纪初,为了实现自己的桥牌梦想,年轻的茅以升以优异的成绩被送往康奈尔大学留学。在那里,他以非凡的实力打破了教授的怀疑,仅用一年时间就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然而,他仍然不满足。为了尽快掌握造桥的实用技能,茅以升甚至萌生了勤工俭学的想法。白天在桥梁公司实习,去夜校读博士,周日去图书馆苦读。

最终,依靠过人的毅力和努力,茅以升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成为卡内基理工学院第一位工程博士。回国后,茅以升作为钱塘江大桥的总经理,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改进“注水法”,发明“沉箱法”,使用“浮运法”),克服了当时一个又一个学术难题,建成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公铁两用桥。

茅以升生前曾说过一段充满哲理的人生格言:人生一征途尔,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欲,曰奋斗。这正是他一生奋斗不息的真实写照。

茅以升生前曾说过一句充满哲理的人生格言:人生是一场旅行,持续百年。我十有八九经历过。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有比平坦更崎岖的,突然有深谷,突然有洪涛。感谢小桥,小桥叫什么名字,就叫奋斗。这是他一生不断奋斗的真实写照。

爱国桥

19世纪初,新民主主义革命风起云涌,此时茅以升正处于热火朝天的岁月。青年茅以升在经历了中国革命热潮的洗礼,特别是听了孙中山先生“当今世界,没有铁路,就没有办法建设国家”的演讲后,对“国家”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加坚定了“铁路救国”的思想。从此,他在科学救国的道路上一路走来,从不回头。

在中国留学期间,茅以升并没有对窗外的事情充耳不闻。对于身在海内外的祖国,他的心中总是涌动着惊涛骇浪。在后来的一篇文章中,他写道:“一千多年前修建的中国石拱桥闻名于世,但在铁路运输产生后却远远落后了。中国只有几座铁路桥是外国人建的,这是我们这些学工科的人最大的耻辱。”

1919年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上,美、英、法等国拒绝了战胜国中国要求取消袁世凯与日本政府签订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的合理要求。消息传来,所有在美中国留学生义愤填膺。代表匹兹堡中国学生联合会的茅以升先后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表示抗议,随后在4月30日晚匹兹堡中国学生联合会举办的“中国之夜”宣传大会上慷慨陈词,声援祖国。四天后,震惊世界的五四运动在中国爆发。

1919年11月,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茅以升,因其论文的独特创造,被康奈尔大学授予“费蒂斯”金质奖章。该奖章全校每年只颁发一次,颁发给康奈尔大学最优秀的研究生。这也让茅以升成为校园里的显赫人物。2006年,卡内基梅隆大学专门在校园内塑造了茅以升的雕像,这是该校百余年历史中的第一座纪念雕像,可见学校对这位杰出的中国校友的高度重视和自豪。

钱塘江大桥已经成为茅以升爱国爱乡的象征。大桥通车仅仅89天,侵华日军的铁骑就已经兵临城下。为了国家利益,茅以升不得不忍气吞声,炸毁了自己为之献身的桥梁。炸桥当晚,他写了一首诗,许下了“不复桥,不嫁夫”的爱国誓言。

面对几所名牌大学和几家桥梁公司的竞争性邀请,茅以升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回到祖国。“即使科学没有祖国,科学家也有祖国。我是中国人,祖国更需要我!”

如今,提到茅以升,人们不禁会想到钱塘江大桥。这座名桥已经成为茅以升爱国爱乡的象征。在这座桥流传的故事中,有一种弥足珍贵的“桥魂”精神。

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前,茅以升奉命修建钱塘江大桥。为了建桥,他不顾个人安危。面对“没有技术,没有设备,没有经验,天上还有日本飞机”,茅以升和工友们废寝忘食,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解决桥梁施工中的技术难题。最终,他们打破了外国专家的论断,建成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现代大型桥梁,结束了中国现代桥梁设计和建造由外国人承担的尴尬历史,为中国现代桥梁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然而,就在大桥通车89天后,侵华日军的铁骑已经兵临城下。为了国家利益,茅以升不得不忍气吞声,炸毁了自己为之献身的桥梁。炸桥当晚,他写了一首诗,许下了“不复桥,不嫁夫”的爱国誓言。

“欲利国家生死,岂因祸得福而避之?”这段长达14年的建桥、炸桥、重建的历史,浓缩了茅以升对祖国的奉献,成为他作为知识分子爱国主义的真实写照,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正如鲁所说,茅以升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楷模”。教育的桥梁

在很多人眼里,茅以升是“桥梁专家”,但他的教育家身份却鲜有人提及。1920年从海外归来后,茅以升为祖国建桥的愿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实现,但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找到了另一条报国之路,那就是开展工程教育,培养桥梁工程人才。

早在钱塘江大桥建设之初,茅以升就已经开始探索科学教育的人文之路。他以钱塘江大桥工地为实践其工程教育思想的场所,在钱塘江大桥上搭建了一座工程教育的知识桥梁。每年夏天,他都会写信给大学,招募几十名大三大四学生到桥梁工地实习。钱塘江桥址成为中国培养桥梁工程师的摇篮,从这里培养出了武汉长江大桥总工程师王菊倩、南京长江大桥总工程师梅阳春、郑州黄河大桥总工程师赵等一批新中国优秀桥梁工程师,成为中国桥梁事业的中流砥柱。

1920年后的30多年里,茅以升断断续续地应邀担任唐山工学院教授、副院长,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工程总监,河海工业大学教授、校长,北洋大学教授、院长,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教授、院长,北方交通大学(现北京交通大学)校长等职务。,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工程技术人才。

茅以升的讲课深入浅出,有说服力,简明扼要,很受学生欢迎。每次他讲课,教室都是座无虚席。为了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茅以升独辟蹊径,发明了“学生考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每堂课的前10分钟,学生被指定问一个关于上节课的难题,让老师回答。从学生提问的深度,可以看出是否做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深度题会给学生多分,浅题会少分。如果老师不能回答所有的问题,他会给满分。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经常提出更深刻、更有意义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一些特别困难和有意义的问题将作为今后的研究课题。这种教学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又促使教师认真备课,从而达到“互学互鉴”的目的。

茅以升凭借丰富的学术经验和70多年的工程实践与教育实践,在工程教育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这就是著名的“从学习中学习”的工程教育思想。茅以升在南洋公学(交大前身)30周年纪念刊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思想。1950年,他重新审视了这一观点,并解释了其内涵:“先学而后知,先学而后知其所以然。”

认为茅以升的传统工程教育模式颠倒了“学”与“学”的顺序。所谓“边学边学”、“学以致用”、“知而后行”,都是“先学后用”。这种“理论至上”的传统工程教育模式导致理论与工程实践、科学与生产实践严重脱节。基于此,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与旧的教育模式完全不同的从学习中学习的教育模式。按照他的设想,教育的顺序应该是“先教工科,后教理论科学,完全颠倒现行程序”,即先教工科,后学基础理论,让学生预测自己是什么,进而知其所以然。这在当时教育界无疑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既实现了教育秩序的“大翻身”,又顺应了工程教育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感性认识”螺旋式发展的教育规律。

茅以升的“从学习中学习”的工程教育模式虽然是针对旧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但他强调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促进理论认识,这与我们当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培养目标是相当吻合的。基于“实践-理论-实践”规律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重构充分把握了工程教育的特点,高等教育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科学之桥

茅以升认为,“科学属于人民”,“科学为人民服务”,“科普是通向四个现代化的桥梁”。为此,他毕生致力于在科学和人之间架起一座知识的桥梁。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茅以升当选副主席后,“科学普及”和“科协”成为他的终身事业和日常工作。

茅以升亲自动笔,写下了大量的科普作品。他写的科普作品,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科学的预见性。他的科普文章,不仅道理深刻、通俗易懂,而且语言形象生动。《五桥颂》《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系统介绍了中国桥梁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桥梁史上的开山之作;他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填补了中国桥梁史的空白;他写的《中国的石拱桥》,被收入中学课本,作为中学生必读的范文;他写的《没有不能造的桥》,获得1981年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名桥谈往》《桥名谈往》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桥梁的无限深情;他主持撰写的《从赵州桥到南京长江大桥》一书出版后,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等多种文字版本。

茅以升亲自撰写了大量科普作品。他的科普作品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科学预见。他的科普文章不仅深刻易懂,而且语言生动。《五桥赋》和《中国古桥新桥》系统介绍了中国桥梁的发展,成为中国近代桥梁史上的开山之作;他主编的《中国古代桥梁技术史》填补了中国桥梁史的空白。他的《中国石拱桥》作为中学生的必修模型被编入中学课本。其著作《没有桥不能建》获1981年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谈名桥”“谈桥名”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桥的无限深情;他主持的《从赵州桥到南京长江大桥》一书出版后,被翻译成英、法、德等多种语言。

“文革”期间,茅以升被停止工作。此时70多岁的他更加珍惜自己的时间,邀请了两个朋友,自己写了一本类似于桥文学词典的书。他们每天都去图书馆,把所有的唐诗,所有的宋词,所有的元曲选,把历代描写桥梁,赞美桥梁的典故挑出来,由工人用小楷抄写在同一张稿纸上。

茅以升亲自装订设计封面,日积月累。实际上被装订成全套九卷的《桥谈》,厚达一米。可以说是一本关于桥梁的文学鉴赏词典。“科学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情。只有让群众了解科学,才能提高整个国家的科学水平。”

1979年,茅以升率领中国科协代表团访问美国。在美国匹兹堡华人协会的欢迎会上,茅以升感慨地说:“我们要在中国科技界和美国科技界的华人同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我们愿意搭建这样一座桥梁,让你跨越。”他号召他在美国科学界的同事为祖国的“四化”作出贡献。

到了晚年,茅以升仍致力于为祖国统一“搭桥”,这一直是他的一个隐忧。针对不少海外子弟“楚才无门报国”的担忧,他建议通过联系中国科协,将国外先进的学术和科学成果引入祖国,为旅居海外科技界的华人搭建一座服务祖国的畅通桥梁。

“从科学的苍穹中,我们将收集太阳、月亮和星星。每天为了我的祖国,我要表现出对科技之光的深情……”这句话用在茅以升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他一生为祖国的江河建桥,致力于为科技和人民建桥,为海内外科技人员建桥,为祖国统一建桥。他以勤奋不懈的态度,架起了一座通向未来的科学精神之桥。

1989年11月12日,茅以升先生在北京逝世。一个科学巨星陨落了,却在天空留下了绚丽的彩虹空。2001年,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宣布,1997年1月9日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茅以升星”。茅以升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用一生搭建的桥梁将永远留在人间,这个承载着茅以升学术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天体也将漫游整个世界,永远在天空闪耀。

2019年,茅以升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2019年,茅以升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茅以升:土木工程师、桥梁工程师、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引用:“如果你不修复这座桥,你就没有丈夫。”

“你长大后一定要造一座坚固的桥。”

◎来源|光明日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44280.html
上一篇李国豪主持设计的桥梁,李国豪建过哪些桥梁,李国豪主持设计的桥梁
下一篇 书写传奇是什么短语,书写传奇英语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