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科普 中国航天陆元九,中国航天陆元九,陆元九:一腔赤诚为祖国航天

中国航天陆元九,中国航天陆元九,陆元九:一腔赤诚为祖国航天

陸元九他生于旧中国风雨如磐的岁月,在战乱中辗转求学,远渡重洋出国深造;他冲破阻力回到祖国怀抱,为我国自动化研究与发展起到了开拓性作用;他在年近花甲重返科研一线,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殚精竭虑。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

陸元九陆元久

他出生在旧中国风雨飘摇的年代,在战火中上学,又出国深造。他冲破阻力,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中国自动化的研究和发展中发挥了先锋作用。他在岁末年初回到科研一线,投身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惯性导航与空飞行器控制专家,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的开创者之一陆元久。

1920年,陆元久出生在安徽滁州的一个教师家庭。因为他的生日是1月9日,所以他的父亲给他取名为元九。

1937年,陆元久考上了已经从南京迁到重庆的中央大学。他成为中央大学航空空工程系招收的第一批本科生,也是mainland China第一批系统学习航空空技术的大学生。毕业后,陆元久留校任教,业余时间刻苦学习,终于拿到了公费留学美国的资格。

1945年到麻省理工学院后,一心“学点新东西”的陆元久没有选择“内行”的发动机相关专业。他了解到国际著名自动控制专家德莱伯教授是航空系空的新仪器专业。他毅然申请加入仪器教研室工作,并被批准。

二战时期,惯性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航海空和导航,但惯性导航仍处于起步阶段。Draper将自动控制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惯性测量技术领域,依靠控制技术提高惯性测量系统的精度。美国政府认为这项技术至关重要,将其列为重要的军事研究项目。

经过努力,陆元久成为德雷珀教授在这个新设立的仪器专业的第一个博士生,进入了这个学科的前沿。

1949年,陆元久获得了双喜临门:一是拿到了博士学位;二是和在美国留学的硕士研究生、安徽老乡王焕宝结婚。获得博士学位后,29岁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副研究员和研究工程师,继续在导师的研究组工作。

在美国有孩子和固定工作的陆元久为了避免被移民局审问,申请了绿卡。拿到绿卡后,美国政府向学校施压,动员他“升级”为美国公民,但陆元久不为所动。

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他一边工作,一边加入进步组织,积极准备回国。

为了扫清回国障碍,陆元九主动离开麻省理工学院涉密的岗位,调往土木系的一个研究室,后来又离开大学,到福特汽车公司科学实验室工作。其间,他参与了多项先进科技项目的探索,其中包括世界上第一辆气垫式汽车的研制。

陆元九院士在北京家中。图片|中国航天报为了扫清回国的道路,陆元久主动离开了麻省理工学院的涉密岗位,调到了土木工程系的一个实验室,随后离开大学到福特汽车公司的科学实验室工作。其间,他参与了许多先进科技项目的探索,包括世界上第一辆气垫车的研制。陆元久院士在北京的家里。图片|中国航天报

1955年底,邮局布告牌上的几行汉字让陆元久眼前一亮。公告是:在美国的中国人,包括留学生,自愿回国的,现在可以回去了。如果你有任何困难,需要帮助,你可以联系印度驻美国大使馆...

归心似箭的卢元久立即做出了回国的决定。一年后,他通过印度驻美大使馆出具的证明,预订了回国的机票。经过23天的海上颠簸,他终于结束了11年的流浪生活。

中国的巨变让陆元久记忆犹新。他带着先进的惯性导航技术和报效国家的热情回到祖国,准备干一番大事业。

分到中科院后,陆元久开始参与自动化所的筹建,从团队的组建到办公场所的落实,再到实验设备的购置。然后他访问了苏联,邀请专家来中国讲课。考察和探索自动化科学在全国各地的发展前景,对我国自动化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开拓作用。

1958年,毛泽东主席号召“我们也要造人造卫星”,中科院自动化所的任务从原来的工业自动化转向探索空火箭和卫星。陆元久大胆提出,要研究人造卫星的自动控制,用控制的方式进行回收。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回收卫星”的概念。

经过两个多月的实验研究,1958年10月,运载火箭的结构图和中国第一个探测器空火箭仪器舱的模型在陆元久和他的同事们手中诞生了。

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了,年近六旬的陆元久回到科研一线,被调到北京控制装置研究所任所长。

在担任主任期间,陆元久积极参与了航天型号方案的论证。根据国外惯性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国内的技术基础,他指导了新一代运载火箭惯性制导方案的论证,即采用基于新支撑技术的单自由度陀螺,确定了平台-计算机方案。

在他的领导下,国家批准成立了惯性仪表测试中心,为我国惯性仪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航天先后开展静压浮动支撑技术等预研项目,研制各种试验设备。

在陀螺和惯性导航技术研究一线工作了5年后,陆元久开始在项目评估、成果鉴定、故障分析、人才培养推进等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1996年,中国“长征三号”B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失败。点火两秒后,火箭倾斜飞行了约20秒后坠落燃烧。这起灾难性事故给中国造成了巨大损失。

为了尽快查出故障,找出原因,76岁的陆元久临危不乱。不管一个人年龄多大,连续工作几天,两三天不睡觉是常有的事。大家都说,如果没有鲁先生的认真精神,我们可能无法把问题调查得这么仔细、这么彻底、这么清楚。

让年轻人“进步更快”,一代代高举航天事业的大旗,是陆元久的夙愿。

在他的带动下,航天系统自行培养高学历人才成为一种时尚。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中青年科技骨干活跃在我国航天科研和管理领域,开创了我国航天事业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来源|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有删减)

陆元久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七一奖章”获得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44311.html
上一篇吴天一:险峰上的生命守望者
下一篇 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