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科普 肝癌吴孟达,吴孟超:曾为自己女儿做肝癌手术,肝癌吴孟达

肝癌吴孟达,吴孟超:曾为自己女儿做肝癌手术,肝癌吴孟达

柳刚 高立英 陈国全 王泽锋吴孟超生前照片。图片|解放军报2021年5月22日,99岁的吴孟超院士走了,走得悄无声息。人们的哀思,穿过淅淅沥沥的细雨,回荡在黄浦江畔。人们记得,那一年,“感动中国”颁奖词这样形容吴孟超:手中一把刀,心中一团火…

高岗陈丽英王国权泽丰

吴孟超生前照片。图片|解放军报吴生前照片。图片|解放军报

2021年5月22日,99岁的吴院士悄然离开。

人们的哀思,透过蒙蒙细雨,回荡在黄浦江畔。

人们记得,当年,“感动中国”的获奖词是这样形容吴的:手里有刀,心里有火。他是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载着他的病人一个接一个地过河。

吴自己也说过:“我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军人。只要我活着,我就要和肝癌抗争一天。哪怕有一天我倒在手术台上,也是我最大的幸福。”

现在,这匹不知疲倦的老马走了,留下了一串数字:他做了16000多次手术,治疗了20000多名患者。在医学界,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复制的奇迹——97岁时,他还完成了一次高难度的手术。一个人要找到并树立正确的信仰并不容易,但用实际行动捍卫信仰却是一辈子的事。吴说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

如今,这匹不知疲倦的老马走了,留下了一颗让人仰望的星——在璀璨的银河上,有一颗编号为17606的小行星,它被称为“武星”。

以诚相待。这星光与太阳和月亮一起闪耀。一双神奇的手

这双手,破译了肝脏心脏里的生命密码,创造了中国肝胆外科无数个第一。

这是一双白皙柔软的手,长约14厘米,右手拇指向食指和中指方向弯曲。业内人士一看就知道是外科医生常年拿着止血钳导致手指变形的结果。

正是这双手,破译了肝脏心脏里的生命密码,创造了中国肝胆外科无数个第一,将成千上万的患者从绝境中拉了出来。

4年前,退休的上海市民陈求助于上海电影集团的发行部门,希望支付10万元拍摄一部电影《我是医生》,根据人民军医吴改编,讲述了一个传奇医生的故事。

“我就是被吴老背过河的那个。”陈,吴的一位癌症患者,健康地生活了20多年。感谢吴老的善举,她希望更多人能通过电影看到吴老的“返老还童术”。

"外科医生是一双手和一把刀."在吴看来,手是刀的支点,而刀是手的延伸。在许多癌症患者的心中,吴的双手象征着生命的希望。

日本同事来过,拿着相机把吴的手术从头到尾拍下来,却想不通他的魔手为什么像眼睛。美国同事已经连续三天现场观摩手术。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不相信八九十岁的外科医生还能站在手术台上。

2019年那个春日,吴穿上长衫,像往常一样站在手术台上。这双手,他引以为傲的,依然灵活有力。

在无影灯下,一个眉清目秀的瘦医生被埋在一群高个子助手中间。他脚下不动,微微抬头,一双神奇的手伸进了病人的腹部,在肝胆之间游走。

40分钟后,肿瘤被成功切除。在护士的搀扶下,吴老走出了手术室,疲惫的脚步微微有些蹒跚。此刻,这位须发皆白的外科医生已经97岁了。

当时,吴老并不知道,这是他从医生涯中最后一次拿起手术刀。从此,这双手因为身体健康,再也无法继续给病人做手术。

好医生眼里看着病,心里想着人。回忆吴,留在人们心中的是他清澈的眼神,更是他纯真的心。

像是一辈子。时间会让人变老。时间也会让你的事业不朽。

这是双灵巧的手。20世纪20年代,少年吴跟随父亲游历南洋。黎明前,8岁的吴赤脚走过马来西亚的一片橡胶林。手里拿着橡胶切割器,在青白色的树上轻轻割了一个斜面,乳白色的胶水慢慢渗出。

割胶、煮饭、编筐……少年时期在异国他乡的艰辛生活,给了吴这双巧手力量和力气。抗日战争时期,吴和等几位爱国青年回国求学。我在四川李庄同济大学医学院学医。这双手也为建筑大师梁思成画过图。

这是坚持不懈的双手。抗战时期,在昆同济高中,为了躲避日军空的“奔跑警报”,这双手握住了女同学吴的手,这一握持续了一生,吴成了他一生挚爱的伴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师从外科专家邱发祖。这双手正式拿起了手术刀...

这是温暖的手。每查房一次,吴都会把他的手搓热,然后检查病人的身体,并顺手把鞋子套在病人的床下。有一次,当吴检查完房间正要离开时,一个病人突然抓住了吴老。他轻轻起身,深情地吻了吻那双赋予他新生的手。吴立即转过身,抱住病人的头,在他的脸颊上轻轻吻了一下。

这是另一双锋利的手。如果学生和助手在病房和手术室犯了错误,这些手就使劲敲桌子,持续的声音让学生和助手心惊肉跳…

吴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外科医生,也是一位医学教育家。看到吴的大拇指一直习惯性地敲来敲去,刘秘书不经意间就知道,吴又在想“大问题”了。

每年全球50%以上的肝癌新发和死亡病例发生在中国,中国是世界上肝癌发病率和手术切除率最高的国家。虽然有太多患者送的锦旗要放下,吴还是不高兴。

“我一天只能做一个手术,就算变成了观音。手术、化疗或放疗都解决不了问题。根本的治疗方案要靠基础科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吴带领学生成功研制出一种能使免疫系统识别并杀死肝癌细胞的新型疫苗,为免疫系统预防和治疗癌症打开了大门。

近年来,吴带领学生取得重大突破,我国肝癌患者手术后5年生存率大幅提高。一双充满爱意的眼睛

一次手术后,累得坐在沙发上的吴老,脸上露出了孩童般的笑容。

那一年,吴的诊所迎来了一个两岁的孩子。吴老笑着看了看孩子,伸手摸了摸孩子的肚子。孩子看着白眉爷爷慈祥的脸,笑了。

一旁的年轻妈妈哭着说:“我生病一年多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孩子笑。”原来她一直带着孩子去各大医院看病,孩子看到穿白大褂的人就哭。

孩子的眼睛不会说谎。他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眼睛?

这双眼睛很温柔。吴老常说,不管病人多啰嗦,医生都要盯住病人。每个病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病人的眼睛是渴望希望的,他不能辜负,更不能辜负。

这样一张照片令人难忘:手术后累得坐在沙发上的吴老,脸上带着稚气的笑容。

有一次,吴老发烧了,但是那天有肿瘤切除手术。他敲着桌子,喝了劝他休息的护士。切除890克的肿瘤两个小时后,吴老瘫在椅子上。大家在太多厨师的簇拥下把他抬进休息室,护士长痛哭流涕。

那一年,95岁的吴老亲自带队到云南省福贡县,为偏远地区的贫困患者解除病痛。手术后,吴老本人住进了病房。

当外国同行和记者把镜头对准吴时,他的目光坦荡而犀利;踩着手术室里为他准备的专用踏板时,在无影灯下,他身体前倾,眼神又变得专注而冰冷。

这是一双“性格”的眼睛。年轻时,吴的大眼睛明亮而坚毅。27岁从医学院毕业后,因为太矮差点被送去儿科。慧眼识才的赵宝琦教授曾说,吴手术留下的时候,他就喜欢这个年轻人沉稳坚定的气质。

这双眼睛非常明亮。那一年,吴老去了“硬骨头六连”,穿着迷彩服,和一群年轻战士站成一排做早操。照片中,他兴高采烈地敬了一个军礼,雪白的生日眉毛下有一双亮晶晶的瞳孔。

官兵们不知道,这位91岁的老兵,刚刚做完白内障手术,安装人工晶体才一个月。

这双眼睛很“锐利”。看医嘱记录单,吴老从来不是一目十行,匆匆掠过。“他都是用右手的食指,一个指头一个指头地指,一行一行逐字逐句地看,一个数据一个数据地盯着。”弟子严以群说,“几乎没有人能在他面前打那么一点点马虎眼。”

90多岁的吴老仍然奋战在无影灯下。图片| 文汇报这双眼睛非常锐利。看着医嘱记录单,吴老从来没有一目十行,匆匆而过。“他用右手的食指,一个手指一个手指地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一个数据一个数据地盯着。”弟子严以群说:“几乎没有人能在他面前如此大意。”90多岁的吴老还在无影灯下奋战。图片|文汇报

这双眼睛有时会“脾气暴躁”。医院偶尔少给吴安排手术,熟悉他的护士都能看出来——

吴老花白的眉毛拧在一起,眼睛耷拉着,脸耷拉着,一脸的不高兴:“我是医生,治病救人是我的天职。”

尽管年纪大了,吴老的眼里“不像”了很多东西。有时候出差坐在高铁上,看着窗外高楼林立、日益拥堵的城市交通,老人会若有所思地问秘书:“房子多了,车多了,是好事吗?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讲这些关于父亲的故事,就是给现在的年轻人一个方向,不要混日子。”吴的女儿吴玲告诉记者,在父亲的许多照片中,她觉得其中一张最好看——

夕阳下,身着军装的吴双手抱胸,脸色凝重,抬头望向远方,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我要赶紧建立平台、培养人才。有人、有平台,就有事干了。所以你们以后要继续研究下去,三十年、四十年后,如果你们能解决肝癌的问题,那我就在天上看。” 吴老的教诲,弟子们不敢忘。

2018年,96岁的吴孟超院士依旧保持每周出门诊、做手术。图片|文汇报“我想快速搭建平台,培养人才。有了人,有了平台,就有事情做了。所以你以后应该继续你的研究。三四十年后,如果你能解决肝癌问题,那我就从天上看。”弟子们不敢忘记吴老的教诲。2018年,96岁的吴院士仍然坚持每周出诊、做手术。图片|文汇报

一颗纯洁的心。

好医生眼里看着病,心里想着人。

"医学是一门用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一踏进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走廊,医护人员抬头就能看到吴的“座右铭”。

好医生眼里看着病,心里想着人。回忆吴,留在人们心中的是他清澈的眼神,更是他纯真的心。

一大早,车刚停在医院楼下,就有一个助理医生穿着白大褂在车门口等着。吴一下车,就在军装外面穿上了一件白大褂,径直走进了门诊大厅。

这个时候,吴老就会刻意加快脚步。一是他不想让病人等,二是他想提振他们的信心:“你看,我90多岁了还很健康,还能好好为病人服务!”

从成为医生的那一天起,他就知道自己的一生“属于手术室和病人”。大医朴拙真诚的心,支撑着吴在拯救世界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34岁参加全国知识分子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56岁时,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受到邓小平同志接见,迎来了科研工作者的“春天”;74岁时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90多岁的他仍然活跃在手术室,他的故事感动了中国...

在武的同学有时会开玩笑说,吴老的生活其实很“没素质”:出差住快捷酒店,三餐轻茶轻饭,四季几套军装。他一年到头都在经营,元旦还在查房。

82岁时,吴接待了一位特殊的病人。那个病人有一个篮球大小的肿瘤。很难将它移除。之前病人去过很多大医院,都被拒绝了。没有一个医生敢做这个手术,怕出了差错,把自己的名声搭上。

有人劝吴不要做这个手术:“你现在是肝脏外科的领军人物。如果出事,你的名声就毁了。”吴只回答了这句话:“我的名声是什么?我只是一个吴罢了

中国科技领域最重要的奖项是什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5年,吴被推荐参加评奖后,科技部派工作组对他进行了考核。医院领导认为“组织谈话”是一件大事,所以他们取消了吴第二天的手术。

吴得知后,坚持要恢复手术:“病人是河南农民,60多岁了。他病得很重,家里很穷。村民们凑钱来到上海。对他们来说,在医院多呆一天是一种负担。我不能让他们再等我了。”

这颗心装不下名利,却装得下大爱。“用最好的技术,最科学的方法,最便宜的医疗设备,最简单有效的手段,把病人的病治好。”这是吴心目中“有能力的医生”的标准:“一个病人就是一本书,治好一个病人,就积累了一笔财富。”吴老觉得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享受。

“解除病人的痛苦是我最大的功名。”回顾自己的一生,吴曾有这样的感慨:“我也吃过苦,也苦恼过,也犹豫过,也犹豫过,但我没有退缩,坚持做下去。”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心中应该有他所仰慕的山川。在动荡的战争年代,吴的勇敢和热血没有洒在战场上,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发扬光大。

——17岁那年,正在华侨中学读书的吴号召同学们把聚餐的钱捐给祖国前线的抗战将士。在毕业典礼上,他们收到了一封以毛泽东和朱德名义发来的感谢信。正是这份来自八路军总部的电报,坚定了他回国的决心。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年轻的吴曾经“偶像化”,踏入四川李庄的中国营造学社,帮梁思成夫妇画画。“是爱,是温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他从林手中接过了巧克力,也接过了那一代知识分子为国为民的责任。

——1949年上海解放时,天刚蒙蒙亮。在南京路中美医院实习的年轻医生吴打开宿舍的窗户,发现路边睡了一排排解放军战士和衣服。目前,这支纪律严明、天真无邪的军队深深震撼了他的内心:“我要加入中国共产党(CPC)!我要成为解放军的一员!”

——1956年6月12日,吴穿上军装,戴上解放军大尉军衔,正式成为一名人民军医。那一刻,他激动得忍不住哭了...

坚持我们最初的愿望,牢记我们的使命。在荆棘的旷野里,吴踩出了一条路,而且越走越宽。

“选择回国,理想有深厚的土壤;选择做医生,追求奋斗的平台;选择入党,人生有崇高的信念;选择参军,长大了有个很棒的学校。”吴曾说,这四个正确的选择决定了他一生的幸福。一个大写的人。

世界上不缺专家和权威。缺的是一个“人”——一个愿意放弃自己的人。

“很多人视你为传奇,但只有我见过手术后躺在椅子上的你。你胸前的手术服全湿了,胳膊支在扶手上,朝上的手掌在微微颤抖……”

2018年7月,央视《读者》节目中,与吴长期合作的护士长的一封信,让主持人董卿落泪。

在患者心中,吴孟超是一个可以托付生命的恩人。了解吴孟超的战友和亲人知道,吴老并不是超人,只是一个可敬可爱的人。

吴孟超查看患者病情资料。图片|环球人物在患者心中,吴是一个可以托付一生的恩人。吴的战友和的亲人都知道,吴不是超人,而是一个可敬可爱的人。吴查看病人的病情信息。图片|全球人物

吴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事实上,作为三个女儿的父亲,他花在家人身上的时间并不多。他的妻子说他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人,只知道治病救人”。小时候,吴玲害怕她的父亲。“他很严肃,回家也不笑。我把奖状拿回家,他只有一个字——OK!看到病人,他非常高兴。直到我妈去世,他才没那么厉害。”

95岁的吴受邀参加2017年春晚上海分会场演出,与女儿、女婿一起演唱歌曲《紫竹调,家的味道》。春晚彩排当天上午,吴给做了一个手术。

患者为女性,感染乙肝病毒,肝脏显示有肿瘤。有人建议过完年要不要手术。“这样的病人一天都等不了。”吴坚持要进手术室。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手术,脱下白大褂后,吴换上他平日的制服,匆匆赶往演出现场。后来,他宽慰地说:“今天做完手术,小姑娘就可以在元宵节前回家了。”在他的脑海里,又一个病人回家过年了,那种温暖就像说“一切顺利”一样。

2016年1月8日,吴在新建的新院区为患者进行了第一台手术。这个新校区是吴老前几年最关注的项目。秘书说:“他就像一把旧锤子,一锤一锤地敲。”吴老让司机把安全帽放在车上,以便他一做完作业就能参观工地。

在吴的办公室里,有一只雕木雕。鹰的眼睛是锐利的,鹰的爪子是有力的,鹰的翅膀是宽大的,它准备飞翔。“吴老有强大的翅膀保护我们。”护理部主任叶至夏说,“在吴老身边学习、工作、充电的时光,是我人生中最充实、最快乐的时光。”她说:“吴老好像拿着小鞭子,赶着大家往前走。”在会议室的每周例会上,吴从未使用过麦克风:“我大声说话,你们都能听到。我也是90后,大家来比一比谁更有活力。”

许多学生都说,吴老身上好像有一个磁场,擅长“用事业吸引你,用感情凝聚你”。医院经费紧张,他却把护士送到美国斯坦福和新加坡去深造;对远在欧洲学医的外孙女,他也殷殷期许:“回来吗?我们的平台很好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肝胆外科医生吴孟超90 多岁仍坚持上手术台为患者做手术。来源|解放军报很多同学说,吴老好像有磁场,善于“用事业吸引你,用感情凝聚你”。医院资金短缺,但他把护士送到斯坦福和新加坡深造。对于在欧洲学医的孙女,他也是迫不及待地说:“回来?”我们的平台很好。“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肝胆外科医生吴90多岁还坚持在手术台上为病人做手术。来源|解放军报

“乡愁是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吴曾经把席慕蓉的诗写在纸上。2014年,吴孟超回到了他的出生地福建闽清诊所,那里有超过15000名村民前来就诊。在祖屋附近的百年榕树下,他拉着孙女的手说:“记住,我们的根在这里。”

作为父母的儿子,吴有许多遗憾——1956年,父亲在大马死于胆结石。当时没有消息,但他不知道;后来,他联系海外家人时,让弟弟给母亲寄一封信和一个包裹。这位母亲才知道他的儿子为国家做了这么多事情!

吴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很多都是小有名气的专家教授,但吴还是把他们当孩子一样,一遍又一遍地教导他们:“这个世界不缺专家和权威,缺的是一个‘人’——一个愿意舍己为人的人。当你帮助别人时,请记住,药物有时会耗尽,只有无尽的爱才能照亮一个苦难的灵魂。”

如果不是她的父亲吴的收拾,70岁的女儿吴玲可能只会走进医院几次。

翻开吴老桌上的日历,日期定格在2020年1月4日。这是他最后一次回到办公室。

“你真幸福。”吴玲轻轻叹了口气,说:“有时候,我真羡慕你们记者进手术室看我爸爸做手术。其实我很想看一次,但是一直没有机会。”

父亲用过的许多东西,武灵也是第一次看到——

一把暗红色的皮质手术转椅,是吴平日手术时从6号手术室搬进办公室的;因为长期站立操作,为了抓紧地面站稳,吴老左脚的两个脚趾常年扎在一起,经常穿的那双绿色手术拖鞋,只能剪掉一部分脚面;一个装着速溶咖啡的老式厚玻璃杯子,吴老用了20多年。术后泡一杯绿茶是他的习惯。脸盆里,一瓶大宝乳液,一瓶飘柔洗发水,一个白底红字的搪瓷漱口杯...

办公室里,一切陈设如常,仿佛吴院士从未离开过……

◎来源|解放军报

吴·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语录:

“我是医生,治病救人是我的职责。”

“我是医生,也是军人。只要我活着,我就要和肝癌斗争一天。哪怕有一天我倒在手术台上,也是我最大的幸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44407.html
上一篇自立自强意思(自立自强好少年事迹材料)
下一篇 袁隆平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英文,袁隆平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英文,袁隆平有没有让全天下人吃饱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