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科普 袁隆平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英文,袁隆平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英文,袁隆平有没有让全天下人吃饱

袁隆平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英文,袁隆平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英文,袁隆平有没有让全天下人吃饱

董少东“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图片|新华社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中国不但成功地用占世界7%的耕…

董少东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图片|新华社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图片|新华社

袁隆平是我国杂交水稻研发的先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中国不仅成功地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也为全人类带来了解决粮食问题的好消息。过去25年,全球超过20%的主要农产品来自中国。其中,最大的贡献来自被称为“东方魔稻”的杂交水稻。这项由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创造的科技成果,被誉为继四大发明之后的中国第五大发明。

自1976年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推广以来,中国已种植60多亿亩,增加水稻产量6亿多吨。全世界播种面积1.5亿公顷,水稻年产量可以养活7000万人。受保护对象

1953年8月,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分配到安江农业学校当中学教师。

还在上大学的时候,袁隆平就被同学们定性为“爱好自由,专业不严”。当了老师,一如既往地“自由散漫”,对任何政治活动都不热心,只对试验田里的各种庄稼感兴趣,早就被划为“中右”。他的父亲曾在国民党政府任职,他出身于“黑五阶级”。

而袁隆平正在悄悄进行的杂交水稻研究,也成了一种犯罪。这项研究是基于西方的孟德尔-摩根遗传理论,当时被抨击为“资产阶级异端”。

一天中午,安江农校“文革”工作组通知袁隆平谈话。想到袁隆平该给自己“判刑”了,他紧张地走进工作组组长办公室。

没想到,负责人彬彬有礼,让他介绍自己的研究,然后鼓励他“抓革命促生产”,搞好研究和实验。同时把安江农校最好的试验田分给了他。

原来工作组是真的准备打袁隆平了,牛棚的床位都给他准备好了。然而,在查阅袁隆平的档案进行批判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封国家科委的公函。这封公函指示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研究。

看着来自北京的红头文件,安江农校“文革”工作组不敢专精,拿着这封信向原千阳地委书记孙请示。孙是一位知识分子出身的老革命。看了公函,他明确回复:“袁隆平当然是保护对象!”

1965年底,袁隆平整理获得的材料和实验数据,完成了第一篇关于杂交水稻的论文《水稻雄性不育》,奠定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理论基础。

神秘的“北京公函”给了“预备黑帮”袁隆平一把“保护伞”,使他躲过了文革的风浪。

这封公函源于袁隆平发表在《中国科学院学报·科学通报》上的一篇论文。这篇论文的题目是水稻雄性不育。这是世界上第一篇关于水稻雄性不育的论文,指出了这一特性的巨大利用价值和通过杂交培育高产水稻的设想。

论文刚发表,就被时任国家科委九局局长的史昭·应发现,他意识到袁隆平研究的重大意义。他把这件事报告给了负责国家科委工作的聂元帅。这是国家科委发的公函。

袁隆平的论文发表在1966年2月《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此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科学通报》被迫停刊。袁隆平很幸运,赶上了“末班车”。天然杂交水稻

《科学通报》发表了《水稻雄性不育》一文,后被视为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端。这篇论文其实是袁隆平四年研究的成果。

当时,袁隆平只是一名中专教师,他对杂交水稻的研究源于一个意外的发现。

1962年,袁隆平在安江农业学校门口西侧申请了一块早稻试验田。每天下课后,他都去散步,观察自己亲手种下的稻秧,这些稻秧他已经很熟悉了。

这是一块越长越让他讨厌的米。

去年7月,正值早稻抽穗期,袁隆平在这块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高大,穗大粒多。单个稻苗有10多穗,每穗有160或70粒壮粒。按照这种长法,一亩水稻的产量可超过600公斤,是普通品种的一倍以上。袁隆平把这些成熟的小米一粒一粒地收集起来,希望这些金黄的小米也能繁殖培育出同样优秀的水稻。

1961年春天,他将这些种子发育成的幼苗插入试验田,以为自己播下了龙种,不料收获了跳蚤。

苗长高了,但是参差不齐,高的高,矮的矮,然后抽穗,开花,灌浆,但是成熟度很不一致,晚,早,早,上一代的优势都没了。为什么会这样?

袁隆平开始仔细调查,清点试验田里的水稻。总共有1000多株稻秧,看起来参差不齐。其实根据性状不同,只有两种,一种700株以上,一种200株以上,比例刚好三比一。

这个统计过程几乎是对孟德尔“分离法则”的准确论证。按照这个理论,第二代的纯稻品种仍然会和上一代一样,只有第二代的杂交稻才会有这样的分化比例。

统计数据证实了袁隆平的猜测,那株穗大粒多的水稻是天然杂交水稻!寻找“米寡妇”

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水稻是对李森科理论的“越轨”;他随后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也是对经典遗传学的挑战。当时遗传育种中有一个结论:自花授粉水稻是“自花授粉不退化,杂交无优势”。

袁隆平并不是第一个认识到水稻杂种优势的研究者。早在1926年,美国农学家琼斯就提出了这一观点。美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的育种专家都做过水稻杂交的研究,但都没有成功。杂交水稻研究没有经验可循,只能从零开始。

只有两种方法可以杂交水稻这种自花授粉植物。一种是人工阉割。但这种方法没有实用价值。因为水稻雌雄同体,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几十粒或几百粒种子形成一个穗,几个穗甚至几十个穗形成一株...人工阉割的工作量是无限的。

另一种方式是“三系”匹配。这是一个复杂的育种项目。即使是现在,袁隆平的学生兼助理尹华琪,仍然不愿意向一个外行人解释“三线包”:“我是饲养员,第一次听袁老师说“三线包”的时候,我也没听懂。我给你举几个例子,只要你能把大概的原理解释清楚。

“水稻是一种自花授粉植物,就像一对刚出生的夫妇。如果想让它杂交,必须找到一个自然寡妇,也就是不育系。水稻每年都要种,不断需要不育系。所以,要让‘寡妇只能生女儿’,就要给她找一个特定的‘老公’,就是守台词。

“到了‘女儿’这一代,它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会与保持系再次杂交,仍然只有‘子体’,继续做不育系。另一部分是找到特定的‘老公’,也就是恢复系,他们的后代要恢复成自然夫妇,也就是杂交水稻的种子。这样,三系配合就可以循环生产杂交水稻的种子。"

走这条路的前提是找到天然的“米寡妇”。

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是什么?未见于袁隆平,中外资料也未见报道。没有捷径可循,最原始的办法就是一个个去稻田里。大海捞针的辛苦,现在只能在想象中体会。

每年的6月下旬到7月上旬,是安江地区水稻扬花的时节,也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节。这时,安江农校的试验田和周边生产队的稻田里,总能看到袁隆平的身体躬成90度以上,脸贴着层层叠叠稻浪,一手拿放大镜,一手拿镊子,寻找着那万里未必出一的天然雄性不育水稻。

湖南省农业科技人员袁隆平(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右)、李必湖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图片|新华社每年6月底到7月初,是安江地区水稻开花的季节,也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此时,在安江农校的试验田和周围生产队的稻田里,总能看到袁隆平的身影,脸上挂着层层稻浪,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拿着镊子,寻找着那种不一定出万里的天然雄性不育水稻。湖南省农业科技人员袁隆平(右)和李必虎在观察杂交水稻的生长情况。图片|新华社

当第6400穗水稻最终被发现时,袁隆平发现了第一个天然雄性不育水稻。在他身边做他助手的妻子邓哲在她的笔记本上留下了这样的记录:

发现时间:1964年7月5日下午2点25分。地点:安江农业学校水稻试验田。水稻品种:洞庭早籼。次年,在14000株稻穗中,袁隆平发现了5株天然雄性不育水稻。

1965年底,袁隆平整理获得的材料和实验数据,完成了第一篇关于杂交水稻的论文《水稻雄性不育》,奠定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理论基础。顽强的幼苗

在安江农业学校实验园的一个水池旁,摆放着60个袁隆平的陶罐。自从1964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植物后,他就在这些陶罐中进行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实验。

袁隆平跑到试验园,眼前的情景让他欲哭无泪:栽种着杂交稻秧苗的瓦盆已经全部被砸碎,试验秧苗也被砸了个稀烂,丢得满地皆是。

袁隆平教授在观察“两系”法杂交晚稻结实情况。图片|新华社当袁隆平跑到实验园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欲哭无泪:种杂交水稻秧苗的陶罐已经全部被砸碎,实验秧苗被砸得粉碎,散落一地。袁隆平教授正在用“两系法”观察杂交晚稻的结实情况。图片|新华社

多年的研究成果都丢失了。袁隆平心痛却又无奈。但就在这天晚上,两个同学悄悄来到袁隆平家,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三盆实验苗被他们提前藏在了学校果园的一条臭水沟里,他们逃过了这一劫。

这两个学生,一个是尹华琪,一个是李碧湖。两个人平时和袁先生一起研究那些锅碗瓢盆,知道这个研究的意义。

他们听说造反派要砸这些锅碗瓢盆,就抢先一步,前一天晚上偷偷溜进了实验园。不可能保留所有的实验苗。一旦叛军发现这些锅碗瓢盆不见了,就会下大力气寻找。一旦被发现,就会被销毁。两个人有一个只偷三盆的“策略”,按照袁老师平时对这个研究的介绍,给水稻雄性不育的三类实验苗各选了一盆。

随后,国家科委的公函被找到,袁隆平侥幸躲过一劫,被“乌云背后都有一线光明”。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被湖南省科委列入省级科研项目,每年可获得600元起的科研经费。

尹华琪和李碧湖是来社团和去社团的同学。他们今年面临毕业。所谓“从社到社”,指的是安江农校曾经招收的农民学生。当他们毕业时,他们不得不“回到他们来自的那个公社”。袁隆平看中了这两个在关键时刻保留了雄性不育水稻“血统”的弟子,留下他们做助手。

一切似乎都“一帆风顺”。到了1968年,经过几次繁殖,在臭水沟里逃出来的三株雄性不育苗已经长到填满了两块试验田。然而就在这时,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受到了更严重的打击。

5月19日上午,袁隆平一家三口师生像往常一样到试验田观察水稻秧苗长势。然而,他们看到的是一个满地都是被践踏过的泥泞的池塘。前一天傍晚还完好无损的试验田,一夜之间被彻底连根拔起,消失不见。李碧湖形容当时的心情是“如五雷轰顶”。这种明显的人为破坏几乎毁掉了所有的研究成果。他们搜索了试验田,直到他们发现了埋在泥土中的五棵剩下的幼苗。

这次毁苗事件后来被称为“5.18事件”,是杂交水稻研究中最大的打击。然而,这个事件是谁干的?出于什么目的?这仍然是一个未解决的案件。

“5.18事件”谜团未解,水稻雄性不育研究面临被中断的危险。

6月,袁隆平接到安江农业学校的新任务,去100多公里外的一个煤矿“宣传毛泽东思想”,参加劳动培训。随后,水稻雄性不育研究组的研究经费被取消,尹华琪和李碧湖微薄的工资被停发,实验实际上也暂停了。

一个多月后,袁隆平被从煤矿调回,和两个学生一起借调到湖南省农科院。水稻雄性不育研究项目是从安江农校收集来的,交给湖南省农科院主任。同时,从有关单位抽调业务骨干,充实科研协作组,以加快科研进度。

在形势接近绝境的时候,杂交水稻的研究一片光明。

“野败”基调设定

1968年冬,袁隆平一行第一次来到海南岛最南端的三亚。海南岛丰富的天然基因库为各种农作物的南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大自然为杂交水稻准备了一份特殊而珍贵的礼物。这个礼物就是“野败”。“野稗”是稻田中常见的杂草,我们的“野败”是野生稻的一种,全称是野雄败稻。

谈及发现“野败”的成果,袁隆平告诉记者:“有人说李碧湖凭运气发现了“野败”,这是不正确的。第一,李碧湖是个有心人,他找的是野生稻。第二,他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当时是我们三个人在国家长期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只要这个宝贝碰到我们的手,一眼就能认出来。其他人就算在宝山也不一定知道宝藏。”

李碧湖告诉记者,他找的不仅仅是野生稻,还有野生稻雄性不育水稻,也是袁老师安排的。

在“野败”之前,袁隆平的三位师生已经研究了六年的水稻雄性不育。在过去的6年里,他们利用了1000多个品种的水稻,用最初发现的不育株及其后代进行了3000多次测试和回交实验。实验的最好结果是后代产生70%的雄性不育株率,但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能保持后代100%不育株率的理想组合。近年来,在水稻种植圈里进行了试验。从地理环境到生物学特性,亲缘关系都比较近。袁隆平意识到,这可能是实验失败的症结所在。“我们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我们应该尽量穿越。”使用野生雄性不育植物是他的想法之一。

其实海南岛周边的野生稻资源非常丰富,只是当地人把它当成了一种杂草,当地叫“假禾”。直到有一天,南红农场的技术员冯克山来他们站聊天。李碧湖又打听了一下野生稻。没想到,冯克善连连说:“我们这里有野生稻,很好找。”

1970年11月23日上午,冯克善用牛车把李碧湖赶到南红农场中部的一片沼泽地。在杂草丛生的地方,一片片野生稻正在开花。

李碧湖只用了20分钟,就在野生稻中找到了3个不育稻穗。它们的花药薄,颜色浅黄,雄蕊不裂不散。这是典型的流产男性不育。

从1976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全国已种植杂交水稻60亿亩,累计增产6000亿公斤。每年增加的水稻产量可以养活7000万人。

三穗大米属于同一种植物。李碧湖小心翼翼地把这种带根带泥的野生稻挖出来,用衣服包好,带回试验田。

此时,袁隆平正在从北京回海南的路上。研究多年没有突破,袁隆平也很着急。南繁的苗种下后,他带着多年获得的数据去北京向中国农科院的专家求教。

结果那次北京之行,让袁隆平感觉更迫切了。在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的一本外文杂志上,他看到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新闻:日本研究人员于1968年完成了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但由于杂交一代优势不明显,无法投产。

袁隆平焦虑地回到南红农场。他一进门,就得到李碧湖的一个大大的惊喜。他忘了休息,直接赶到试验田去参观野败水稻。

仔细观察后,袁隆平突然拍了拍李碧湖的后背:“先进,先进!”

“高档”就是高档材料,袁隆平已经意识到这是一种优良的雄性不育材料。“三系”配套中至关重要的不育系,就靠它来打开突破口。

《野败》让袁隆平的“三系”配套了。

时至今日,杂交水稻的品种已经数不胜数,但每个品种的植株里,都蕴含着这株“野败”的基因。

1980年10月, 我国第一个研究杂交水稻的育种家、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袁隆平。图片|新华社如今,杂交水稻的品种数不胜数,但每个品种的植株都含有“野败”基因。1980年10月,我国第一个杂交水稻育种家、湖南省农科院研究员袁隆平。图片|新华社

草增加谷吗?

“野败”被发现前不久,1970年6月,当时的湖南革委会在常德召开“湖南农业科学大寨科技经验交流会”。怀化送来参展的是《杂交水稻雄性不育研究》。

这个展览让项目负责人袁隆平感到不安。研究进行了6年,除了发表在《科学通报》上的论文,可以说还没有结果。成千上万的杂交实验,结果都不理想,导致越来越多的谜团待解。他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正因为如此,“水稻杂交没有优势”的结论越来越被人们所相信,对袁隆平的质疑不绝于耳。

没想到,就在那次会议上,时任湖南省革委会代理主任的华国锋把袁隆平请到讲台上坐下来讲话,公开表示支持杂交水稻研究。

会后,华国锋专门找袁隆平谈话,鼓励他说:周恩来总理经常询问杂交水稻的研究情况,希望继续研究下去。要把水稻雄性不育系的材料拿到群众中去,动员群众科研力量,使之成功。另一方面,华国锋向湖南省有关部门发去简报,要求他们对杂交水稻研究给予大力支持。

1971年初,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杂交水稻合作研究,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袁隆平的研究已经上升为国家行动。

今年早春三月,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水稻育种专业人士齐聚海南南红农场。从第一次“野败”的分蘖上切下的46株野生稻雄性不育株,现在正在南红农场开出病株花,并通过杂交产生了第一代“野败”种子。袁隆平无偿捐赠了200多粒种子,形成了杂交水稻“三系”总会。

100多位科研工作者用手中分布的“野生败育”种子,与全国各地的上千个水稻品种回交育成上千个组合。很快,喜讯频传,“三系”中的不育系和保持系在湖南、江西、福建等地由不同品种育成。

1973年春,袁隆平率先发现了一批优势明显的恢复系。今年10月,在苏州召开的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袁隆平宣布我国杂交水稻“三系”基本成功。

吕奇神州

在科技成果推广史上,杂交水稻的推广速度和广度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前所未有的。

1975年10月,第四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在长沙召开,杂交水稻的增产效果已经在望。湖南省农科院提出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种植。

当时在湖南、广西等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种植了4000多亩杂交水稻。但是这样的面积已经让杂交水稻供不应求。要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必须有足够的杂交水稻品种作为保障。在“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没有中央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不可能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这一思想。12月中旬,负责杂交水稻研究的湖南省农科院副院长陈红信进京向农业部领导汇报。结果在农业部招待所住了3天,得到的答复是“领导很忙,请稍等”。

陈欣很着急。如果他没有见到农业部的领导,那就干脆上报国务院。陈红信是一位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南下”干部,曾任郴州地委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贬到当时的农业科学院。陈红信利用与时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华国锋同志、同事的关系,写了一封4页纸的举报信,信封上写着“华国锋同志亲自领取”并寄出。

两天后,国务院办公厅叫来了招待所的房间:华副总理下午3点听取了汇报。下午,一辆汽车把陈红信带进了中南海。华国锋听了汇报后,立即作出决定:一是中央财政拨款150万元支持杂交水稻推广,为广东购买15辆解放牌汽车,配备车队运输南繁种子;二是农业部立即在广州主持召开南方13省(区)杂交水稻生产会议,安排加快推广杂交水稻。

这年冬天,数万制种大军集结海南,以人海战术在中国南方展开大规模育种。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到3.3万亩。

第二年,杂交水稻绿遍中国。全国已推广杂交水稻208万亩,增产幅度普遍在20%以上。中国的粮食产量实现了飞跃。此时,距离杂交水稻研究开始已有10年。

从1976年至今,中国推广种植杂交水稻60亿亩,累计增产6000亿公斤。每年增加的水稻产量可以养活7000万人。在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大厅里,有这样一幅壁画,金色沉甸甸的稻穗耷拉着脑袋,围在一个老人的草下。这幅画是根据袁隆平的一个梦创作的。“我梦见我们种的稻子像高粱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谷粒像花生一样,人们可以在稻穗下乘凉……”他做了40多年的稻子梦。

当记者称他为“杂交水稻之父”时,袁隆平说,“我只是个领导。杂交水稻是全国的科技人员克服各种困难培育出来的。”

当记者像很多人一样夸他伟大的时候,袁隆平笑着说:“我没有尾巴,所以尾巴大。不过,尾巴大也不错。不会趾高气扬,但还是要扎扎实实的去田间地头。”

这位80多岁的老人,依然每天去田间地头,依然像候鸟一样,每年都去海南南方繁殖。

“三系”杂交水稻成功后,1995年,袁隆平主持“两系”杂交水稻研究,杂交水稻平均亩产提高10%。1997年,袁隆平再次启动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

据悉,袁隆平研究的“超级稻”平均亩产达到1149公斤,最高一片亩产达到1181公斤,创下了新的单产世界纪录。

◎来源|北京日报纪事报微信官方账号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语录: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大家不挨饿。”

“我只是一个领导者。杂交水稻是全国科技人员克服各种困难搞出来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44408.html
上一篇肝癌吴孟达,吴孟超:曾为自己女儿做肝癌手术,肝癌吴孟达
下一篇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逝世(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的贡献)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