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新闻 年轻人为什么回避或抗拒社交

年轻人为什么回避或抗拒社交

李丹阳当前一个尴尬的事实是:社交工具不断升级,年轻人却在“社交降级”。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认为自己“社恐”。在“青年说”日前发起的网上调查中,参与投票的2532名网友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结果——仅69人认为自己没有社交问题,97%的参…

李丹阳

目前一个尴尬的事实是,社交工具在不断升级,年轻人却在“社交退化”。

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认为自己“社交恐惧”。在日前由“青春说”发起的网络调查中,参与投票的2532名网友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结果——只有69人认为自己没有社交问题,97%的参与者回避甚至害怕社交。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享受”独居生活,依靠手机建立和维护自己的社交网络,在虚拟世界越陷越深。

年轻人的社交恐惧从何而来,如何解决?

人际交往变化中的社交恐惧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是医学上的一种焦虑症,表现为在公共场所或与人打交道时明显而持续的恐惧。现在很多年轻人自称“社交恐惧”,这不是病的程度,而是一种回避和抗拒社交的情绪和状态。

为什么年轻人会回避或抗拒社交?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在社会快速变迁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年轻人,是社会方式变迁的见证者,他们的人际交往注定会呈现出新的特点。易观智库和腾讯QQ发布的《中国90后青年调查报告》显示,“90后”青年群体已经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成长,“孤独”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状态——“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童年记忆充满孤独;他们在高楼里长大,忙碌的父母照顾不了他们;混凝土阻挡了孩子们的社交机会,他们逐渐习惯了自己玩耍。”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多数年轻人成长在以“小家庭”为主的社会单位中,缺乏亲戚、邻居等传统社会交往的经验。比如,很多“90后”表示,由于亲人之间的巨大差距,他们并不经常走动:“我们早早离开家去学习和工作,与家人还有一段距离,更不用说与亲人交往了。”

伴随成长过程中单薄的人际体验,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本身的复杂性。

场景泛化,无时无刻不在社交。“人们可以休息,但互联网24小时运转。手机里总有无数小红点等着打开:群打卡、班级通知、朋友问候、同学邀请、社团活动...必须严肃处理。”在大三学生韩雪看来,社交总是伴随着压力。

在功能的搭配上,没有社交的地方。“我们的社交活动太多了,效率和目的性高到让人作呕。即使我们抢到了回家的火车票,我们也必须邀请朋友来帮我加速。“网友在调查中反馈。

在这样的矛盾下,一些年轻人自称“社交恐惧”青年,也是有迹可循的。“社交恐惧”这个标签更像是他们手中的盾牌。在现实而焦虑的社会困境中,我不得不拿起这个盾牌,应对无孔不入的社会压力。

“说社会降级可能有点夸张。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我们对现实生活的自我适应。”心理学专业的小婷表示,许多“社交恐惧”青年倡导的新“社交礼仪”的核心是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给对方一个自由轻松的空空间,比如可以在微信上说的小事不要打电话,可以打字的时候不要出声。

虚拟社交不是社交恐惧的解药。

在社会变革的同时,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交流方式。从短信到QQ、微信、论坛到博客、微博,再到Aauto Quicker、Tik Tok,不断迭代的社交软件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流选择,逐渐塑造了这一代互联网原住民的社交习惯。

现实生活中,很多朋友很少见面。《城市生活中的社交障碍:“见面空已经是奢侈品”一文描述了现状:身在北京,身在东城区的人,想结识在西城区工作的好朋友,也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即使对方因为工作原因来到自己公司楼下工作,也可能因为手头的事情而无法与他们见面。

网络世界,交友不受时间限制空。社交软件可以一秒钟“把一个陌生人加为好友”。即使线下不见面,也可以在社交媒体上频繁互动,显得那么热闹。“就像游戏里一样,人物的武力值,防御值等。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补充的,社交也是一样。面对面聊天奖金多,手机聊天奖金少,但是成本小!各个软件四处聊天的时候,我的社交价值也能被填满。“小辉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工作很忙,朋友经常赶不上他吃饭,但他有自己的交友之道。

据统计,中国独居青年超过2000万。线下独处,线上“热闹”已成常态。《2020独居年轻人生活洞察报告》显示,64.83%的受访者选择通过社交软件结交新朋友,网恋是很多独居年轻人缓解孤独的“必备”。

然而,网络社交能成为“社交恐惧”青年的解药吗?答案可能恰恰相反。社会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尔(Shirley Turkel)曾提出过“群体孤独”的概念:“大家都很熟悉这样的场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分开看电脑和手机;朋友,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和微信;上课,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在会议中,其他人在报告,观众在发送和接收信息。”她认为,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群体孤独”——我们看似在一起,实际上却活在自己的“泡沫”里。我们期待更少的其他人和更多的技术。

虚拟空之间不间断的联系,让人陷入更深的孤独。要打破这种循环,只能让大家“在一起”更好。“我们应该主动参与线下的对话,以此来弥补‘物理空间不足’所带来的线上交流的不足,用真实的‘一起’来治愈孤独的人,共建美好的生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林斌在反思《群体的孤独:我们共同的孤独》时说。

“今年春节因为疫情延长了。在国外学习工作,只能用视频和家人交流。这次回家和父母打牌,泡茶,聊小时候的事,让我感受到更多的是真正的家庭支持。”90后女孩小艺说,有时候正是这种平淡无奇的关系,让我们重新发现并重视现实中的互动和联系。她决定花更多的时间和现实世界中的朋友在一起。

摆脱惯性,突破社会“茧房”

当群体独处成为舒适区,面对一波又一波新的虚拟社交浪潮,一些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走出来面对现实。

“现代人空的休闲时间有相当一部分被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占据。每天花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在电子屏幕上,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有一种放不下的感觉,留给现实生活的注意力资源更少。”这种感觉越来越普遍了。

虚拟社交因其低成本、全职化的特点,正在成为规避现实社会压力的“温室”。目前,陪伴类app的增长趋势越来越明显,语音聊天室、游戏陪练等付费陪伴类app大量出现。有社交网络需求的年轻人只需动动手指就能购买附带的聊天项目。

传播学中有“信息茧房”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在获取信息时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利益所引导,从而像蚕茧一样被束缚在茧房里。在社交领域,当代年轻人似乎也被困在茧房里,不愿意走出交友的舒适圈,形成越回避社交越不能社交的循环,把自己的生活禁锢在狭小空的房间里。

“在我拒绝社交的两年里,我没有交到任何新朋友。虽然觉得自己活得特别好,但是真的迷失了自己。”网友雷一天就曾有过“社交恐惧”的经历。后来她发现,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沟通是治愈不快乐的最好良药。

“我们还是要努力敞开心扉,张开双臂,去接触,去感知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世界。对于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来说,有点难,但只有从孤独中挣脱出来,才有乐趣,才有人情,才有爱。”她说。

像雷一天这样冲破社会茧房,勇敢走向社会现实的年轻人逐渐增多。

雪莉·特克尔(Shirley Turkel)建议,应对群体孤独感的方法是朋友和亲戚多坐在一起,面对面地交谈和讨论。“社交恐惧”青年也是如此。逃避社交只是暂时的。只有迈出从安逸到未知的那一步,接触到现实社交的复杂和温暖,你的人生才会越走越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834.html
上一篇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下一篇 “一针70万,一滴7000块”:罕见病药之痛何时休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