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教育 异化的公开课何以归真

异化的公开课何以归真

宋永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体现新课程、新教材理念的公开课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和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关注。公开课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多方参与的(专家、领导、同行)教学研究与交流活动。当前的公开课主要包括示范、研究和竞赛三种类型,它们以不同的形式…

异化的公开课何以归真

宋永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体现新课程、新教材理念的公开课受到越来越多一线教师和教育理论家的关注。公开课是有目的、有组织、多方(专家、领导、同行)参与的教学研究与交流活动。目前的公开课主要有演示、研究和竞赛,以不同的形式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提供理论指导:引领教师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诊断和分析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天津市西青区一所小学的老师汤米认可了公开课的积极作用。“2019年,我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优质课大赛’。这次比赛,我尝试做了一个微课的视频。比赛前,我对微课了解不多,但比赛后,我能够更熟练地掌握这项技能。比赛的时候也看到了一些优秀选手的课是什么样子的,收获也是蛮大的。后来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用微课的视频,学生的注意力真的会更集中,老师也能放松一点,也就没必要一遍又一遍的讲课了。”

但是一切都有看起来那么美好吗?不完全是。现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多关于公开课的负面声音——越来越多的公开课似乎是“华丽的表演”,孩子是老师的“道具”。微信上的网友小黄人说:“十年来,我们的观摩课一直在表演别人的课。一是老师表演,老师不喜欢,甚至带着孩子表演。不仅如此,公开课甚至为领导们的皇亲国戚提供了一个宏大的平台。很快,我们学校又要进行观察了,所以劳动作伪观察课要提前结束了!"

为什么公开课成为很多老师口中的表演秀?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公开课的积极作用?教育研究者的讨论或许能启发更多思考。

公开课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常见的教研活动。2001年新课改启动后,公开课在宣传新课改理念、发现和培养新课改名师、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教育界对公开课的质疑、批评甚至否定不断。不少专家和一线老师痛斥“公开课已经变味了!”“公开课就是表演秀!”。本文作者谈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讨论了开展公开课活动前应该明确的各种态度。

异化公开课为什么开课?

追求“完美”导致严重失真。公开课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师范院校学生观摩学习的示范课。20世纪80年代,它被引入基础教育领域,目的是让更多的普通教师通过观摩学习,掌握那些为数不多的优秀教师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课堂教学质量。但在很多公开课上,我们经常看到老师把课堂变成了“表演秀”:课堂过程环环相扣,无懈可击;课件制作精美,视频和微课用得恰到好处;老师们像优秀的演员一样激情四射,学生们热情洋溢,积极互动,师生默契十足,课堂气氛热烈;最终,教学任务圆满完成...如此精心打造的课堂看似精彩,却让观者产生了强烈的“看戏”感,不仅没有学到任何经验,反而产生了被骗上当的失落感。有些老师为了上好一堂公共课,常常拿自己的学生当道具,反复排练、排演,甚至试着讲20遍以上。更有甚者,优秀学生被挑出来临时上课。这样的公开课虽然“玩”得很完美,但早已失真。

2019年初,笔者到Xi安某小学参加公开课。同学们几乎回答了班上所有的问题,令人惊叹。这样“理想”的课堂给前来观摩的老师带来了什么?很多老师私下议论:“一看就是假的。”事实上,作秀式的公开课不仅让远道而来的老师失望,还可能对参与表演的学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还有一些传统名校,平时上课都是满满当当,每当有大型教研活动或者上级教育部门的督导检查,就开始“行动”。2019年10月,笔者曾参加在Xi安举办的一次全国公开课展览,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思维课堂。问了从无锡来上课的老师,她说平时在学校不用这个模式,然后又问了学生,得到的答案是平时不用这个模式。总之,这堂课是为全国各地的老师“上演”的。前几天,笔者问河南一位中学老师如何上公开课。她回答说他们学校有课改模式。老师只在公开课上用,平时上课不用。原因是这种模式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山西一位老师坦言,一线教师大多缺乏新课改理念,教学水平有限,确实存在作秀的问题。长此以往,公开课自然会变成“花式打拳,绣花腿”。

耗时且难以正常化。公开课与普通课最大的区别在于,授课者要向旁听者或督学展示自己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精湛的教学技巧。所以,讲师需要做一些准备是必然的。笔者曾经做过一个调查。Xi安一位中学老师说,为了上好一堂市政公开课,他查阅了很多资料,准备了快一年。成都一位中学老师说,她准备了两个多月的国家公开课。山西一位中学老师说,参加市县两级的公开课,一般需要一周到半个月的准备时间。新疆哈密的一位中学老师说,他通常需要两周左右的时间来准备校园公开课。尤其是一些省市公开课,如果关系到学校和地区的声誉,学校和教研部门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成立专门的备课小组,帮助授课老师精心打磨。如果一堂公开课需要这么大的精力,一个普通老师应该从中找到什么样的借鉴?

功利主义倾向于本末倒置。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改革,公开课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为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很多学校和地区开始将公开课与教师的奖金和荣誉挂钩,有的学校还将其作为晋级、评优、晋级、转岗的主要条件。教师只要在全国或省市公开课比赛中获奖,就可以“一战成名”。从此,他们将名利双收。学校还可以在对外宣传招生和各种评比活动中打“名师牌”。由于公开课的评价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领导的政绩,一些单位把正常的教学讨论活动变成了名利的竞技场,严重败坏了公开课的声誉。Xi安一所农村中学的老师告诉笔者,他们学校有个老师,几年连高三都教不了,却热衷于上公开课。在省公开课上获奖后,他顺利转到了市里的一所名校。

评价标准固化,滞后于课改要求。不同时代的公开课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公开课的使命是宣传和普及新课程改革理念,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目前大部分公开课表现的是传统课,公开课的评价者很多都是传统教学的老师,他们往往对新课改接受度不够。

2019年5月,笔者应邀到Xi安某名校观摩历史公开课。上课的年轻老师打破学校常规,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七八分钟的小组讨论和演示。结果在专家点评环节遭到校长的强烈质疑,让所有观摩老师一脸茫然。无独有偶,陕南某县曾经举办过全县公开课比赛。一个课改学校的老师,因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被其他用传统方式授课的老师围攻。可见,很多省市公开课的评价标准仍然落后于新课改的要求,甚至省市名师、教学专家的评选仍然依赖于教师传统的讲课技巧。这样的公开课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了不仅没用,还可能不利于课堂改革的进程。

关注教育中的现实问题

虽然公开课的过程中暴露了很多问题,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为了充分发挥公开课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可以“表演”,但不能过火。西北附中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陕西省历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周宏指出,所有的课堂都会有表演成分,所以公开课老师的表演无可厚非。一堂公开课,其实是教师人生观、教育观、学生观乃至教学技术观的客观展现。如果一个老师连公共课都做不好,谁会相信他正常课能做好?所以我们反对公开课上的过度表演,但不反对表演本身。合理适度的表演可以增加公开课的吸引力。这不仅有助于情境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而且可以加深观察者的印象,充分发挥公开课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重视正常教学,淡化功利。教师之所以渴望公开课,公开课之所以被公开声讨,在于公开课被“有心人”异化为投机工具。要改变这种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公开课“回归原状”,成为教师学习教学规律、交流教学经验、提升专业素养的一片“净土”。其实公开课的功利色彩越淡,社会价值就会越高。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新时代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突出教育教学成果。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是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要引导教师上好每一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要注重教师的日常教学和师德师风,而不是在教师绩效评价、职称评定、优秀奖励中过分强调公开课的表现。笔者认为,充分发挥公开课在学校教学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公开课常态化,把正常课公之于众。

明确课程评价标准,顺应时代要求。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曾指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学校教室里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全世界的教室都在从‘教授的地方’向‘学习的地方’转变;从课堂教学模式到合作学习模式。”未来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学习的社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在讲台上灌输知识,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行为的设计者,并及时对此进行反思,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可以说是课堂改革。在此背景下,公开课的评价标准自然要适应新课改——在教学理念上,要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在教学模式上,从班级授课制到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目标上,从传授知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课堂教学要“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重视情境教学”,“开展研究性、项目性、合作性学习”。这些都为公开课指明了发展方向。只有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公开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实现为党和国家育人的教育目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在制定公开课评价标准时,必须打破传统标准,而不是把重点放在老师怎么教到学生怎么学上。要特别重视高效课堂过程的评价、教案的编制、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评价体系,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以学评教。否则很容易让教师迷失方向,把教育改革引入歧途。

重视信息技术和脑科学的应用。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信息化和脑科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发布的一系列文件中,强调加快教育现代化,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脑科学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方法。核心目的是全面提升课堂效率,打造信息化高效课堂。与此相适应,公开课也必须重视信息技术和脑科学的应用,而不是将其作为点缀或哗众取宠的工具。这是新时代对公开课的新要求和新挑战,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机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新时期教育评价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如果教育教学中的各个主体都能克服实践中的短视行为和功利倾向,让公开课着眼于教学中的现实问题,真正服务于教师的教学需求,那么公开课还是会赢得广大教师的青睐,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编辑:王子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70381.html
上一篇静静地教书,悄悄地甜蜜
下一篇 “两条腿走路”,艺术人才选拔不再“偏科”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