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教育 冬日阳光温暖你我关爱留守儿童

冬日阳光温暖你我关爱留守儿童

曹霁在留守儿童心中种一个太阳,播洒阳光,这是李可欣的愿望,也是她持续推进“种太阳”公益项目的源源动力。2009年,还在武汉大学读大二的李可欣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休学成立了“种太阳”工作室,在乡村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公益…

冬日阳光温暖你我关爱留守儿童

曹吉

在留守儿童心中种下一颗太阳,是李可欣的心愿,也是她不断推进“种下太阳”公益项目的动力源泉。2009年,还在武汉大学读大二的李可欣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她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辍学成立了“种下太阳”工作室,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公益活动。从一个小小的学校协会,到一个专业的非营利教育公益机构,李可欣已经坚持了12年。

“世界的变化与你有关”

“世界的变化和你有关系。”李可欣经常用这句话鼓励志愿者,这也是她成立“种植太阳”工作室的初心。早在2008年,大一新生李可欣就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物资捐赠活动。在城市出生和长大的李可欣,第一次深入大别山时,被农村的荒凉景象所震惊。村里的学校动员有多余床位的学生带志愿者回家休息,李可欣跟着琪琪回家。一进门,几乎可以用“有四面墙”来形容——昏暗的灯光映衬着漆黑的墙壁,屋内几乎没有家具,床就在灶台旁边。看到家里来了客人,琪琪的爷爷奶奶赶紧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腊肉,给李可欣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直到晚上,李可欣仍然没有见到琪琪的父母。问了琪琪,才知道她爸妈过年只回来几天,其余时间都在城里打工。当时,“留守儿童”这个群体还没有被广泛关注,李可欣对琪琪感到惊讶和同情。晚上,李可欣去了厕所,琪琪拿起手电筒,默默地跟着她,给她指路。“他们不善言辞,但他们的善良和淳朴让人感动。”临别时,孩子们问她什么时候回来,李可欣无言以对。“回来的时候,一定要多带点变化。”她暗暗下了决心。公益的种子在她心中悄然发芽。

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引发了中国社会各界的慈善热潮,其中产生的巨大民间力量使2008年被誉为“中国民间公益元年”。在赴四川灾后援助的过程中,李可欣对留守儿童家庭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在此之前,李可欣认为人与社会的互动是功能性的,但在了解了这些留守儿童的故事后,她内心的社会情感觉醒了。用她的话说,“它就像一个点亮的岛屿,与其他小岛相连”。她想保护孩子们眼睛的清澈,帮他们点亮心中的灯。

另一个煽动李可欣“公益之心”的人,是黄冈罗田大别山乡村教学点的一位老校长。他的一个孩子在美国当医生,另一个在武汉工作。退休后,他没有选择回到孩子身边度过余生。而是负责教学点70多名农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资深校长很照顾自己的学生,但有时也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受到个别家长的批评。即便如此,他依然坚守在大山里,为乡村教育默默奉献。当他遇到李可欣时,他发现人们可以为他人创造价值。

这些自我牺牲的老师和单纯善良的孩子让李可欣日夜担忧。2009年,她决定休学一年,投身公益事业。这个决定遭到了亲戚朋友和老师的强烈反对,但她对自己将要走的路坚定不移:“大学生不仅要完成学业,如果梦想在漫长的等待中耗尽,我会后悔一辈子。”办完手续,她一个人去了北京继续学习和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叶教授是专门研究农村留守人口问题的专家。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李可欣改善了公共福利计划。一个朋友帮她联系了一个记者。她把自己的计划都告诉了她,却被对方质疑:“休学做公益?不会因为博眼球而出名吗?”从电视台出来后,李可欣感到前所未有的失落和委屈,坐在路边哭了起来。她的梦想不能因此而停止。伤心过后,她擦了擦眼泪,继续四处奔走寻求支持。几经周折,她终于筹到了第一笔启动资金。

2009年,武汉大学“种下太阳”工作室成立,首期公益项目面向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招募数百名学生志愿者。让每个人都拥有“与世界共生”的感性和创造性,成为“种下太阳”的崇高愿景。

孩子的笑脸是最美的“太阳”

李可欣认为,公益性的教育效果很难量化。“我们会给农村孩子他们需要的东西”。十几年前,偏远山村还没有互联网,有些地方连手机都不普及。和老人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很少有机会和远方的父母交流。封闭的环境,关爱的缺失,管教的错位,都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不利因素。

2010年,李可欣开学后的第一个暑假,“种下太阳”工作室组织武汉市6所高校的志愿者,前往黄冈市罗田、大悟、英山等农村开展“陪伴留守儿童”活动。针对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开展向日葵邮箱、图书角计划、一对一帮扶、志愿之声、儿童携手行动等项目。,让孩子们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志愿者们知道,这是他们种下的“太阳”。

大学时光转瞬即逝。毕业后,李可欣当过记者和教师,但她心里总是牵挂着农村的孩子。2016年,她辞掉了工作,转回“种太阳”,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一起注册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种太阳社会发展创新中心”。基于全球发展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她研究和开发了适合中国农村的教育项目,并在农村土地上不断实践。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种太阳》进入了“2.0”时代。

李可欣、RD人员在调研中发现,农村孩子学习动力普遍不足,社会教育资源严重缺乏。于是,“乡村儿童营地教育”项目诞生了——通过引入“体验式学习”和“营地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帮助乡村儿童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提升他们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弥补乡村儿童成长关键期社会性教育和多样性教育的不足。

在四川,“种植太阳”与仪陇县农村发展协会合作举办夏令营,为当地十余个乡镇的187名特困孤儿开展夏令营支教活动。他们家庭条件普遍困难,监护人不在或无监护能力,部分孩子患有严重疾病。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出现了一些成长问题,比如没有人监督和引导他们,缺乏正确的引导,尤其是在暑假期间。

小雨是个留守儿童。在建筑工作室,她和其他24个孩子设计并制作了一套空装置。起初,志愿者们想着用范例作品来指导孩子们的创作。然而,第二天,他们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没有想象中的“无法理解”和“无法交流”,孩子才真正成为创作的主体,而不是单纯的“被爱的对象”。在展览期间,他们的装置吸引了周围100多名学生和居民前来观看。空的异想天开的创作伴随着儿歌和笑声,上演了仲夏夜最美的狂欢。

在四川小凉山营地的音乐工作坊上,导师带着孩子们采集风雨,观察云朵的变化,创作了一首属于大山的歌曲《云上的童话》,让教育回归乡村,用音乐丰富生活。“风是温暖的,鸟是欢快的,我是平凡的。”小凉山的营员贾加第一次学会了用歌词表达内心的感受。营地的经历对她来说就像小凉山里的云,有的轻,有的重,有的堆积在山中,有的随风飘散,但不管怎样,都会在她心里留下印记。

创新的公益主题营,为普通农村孩子带来无限可能,让教育回归本真。在过去的几年里,种植太阳为云南、四川、湖北等地的一万多名农村儿童带来了一系列美育、科学和人文的工作坊。“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课程和项目,让农村孩子真正成长为内心丰富的人。”李可欣说。

夏令营时间短,覆盖面有限。为了提高农村教育质量,需要增强农村教师的权能。基于农村教育的特殊需求和目标,李可欣带领RD团队联合相关县区共同发起“地方课程共创”项目,根据地方特色进行课程建设,并义务培训指导教师;“一小时乡村小学项目”将多年“种下太阳”的实践经验与成熟的课程整合,制作课程指南和教学工具包,最大程度支持乡村教师,构建多元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找到你的梦想并做出改变。

由于“种植太阳”志愿者的努力,农村儿童找到了他们的梦想和自信。

2019年,在大别山营地,20名加入建筑工作坊的孩子们用了4天时间创作了一个大型建筑作品“白日梦蓝”——由钢筋和水管组成的不同长度的装置被调试到不同的尺度,成为了一个“会唱歌的房子”。另一边,音乐工坊和英剧工坊的营员们正在紧锣密鼓的排练。晚上,来宾们兴高采烈地到来,享受这场“艺术盛宴”。

“下水道乐队”的小成员们也不再害羞,他们用充满激情的表演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和满满的成就感。后来《白日做梦蓝》变成了罗马式剧场,上演了原著剧《苹果女孩》。进营时,那个反复说“我英语不好”的女孩,摇身一变成了善良勇敢的女英雄,自信流利地说出了一大堆英语台词。

不同主题的工作坊不仅启迪了学生的学科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帮助他们打破自我局限,提升团队合作和领导力,以更自信的姿态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学习者将通过‘种下太阳’来推倒与世界的墙。”李可欣说。

对夏令营的评估和回访显示,启蒙赋能夏令营结束后,80%的孩子觉得自己变得开朗了,更愿意主动与人交流;99%的营员在不同领域培养了学习兴趣,愿意继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对未来有着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期待和愿景。

作为第一届大别山夏令营的一员,程淮现在是中山大学的研究生。回忆起那一年,他依然心存感激。报名当天,带大学生回家的“名额”很快被抢光。我妈领着程淮去找表姐的大学生志愿者,想让她辅导程淮的英语,但程淮觉得自己胆小自卑,一整天都没和志愿者说一句话。志愿者没有强迫他交流,而是给了他一本英文词典,扉页上写着“世界很大”。

后来他们在村小学上课,志愿者给他们看了武汉大学的照片。当被问到“谁想上大学?”,他和几个同学举起了手。“我想去Xi交通大学。”程怀心虚地说了一个在电视上听到的大学名字。那个时候,在学校里什么都干的“等优秀生”程怀,不知道上大学意味着什么,但他知道,朝榜样的方向努力是对的。那个暑假是他表现最好的一次。”谁不想在优秀的人面前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他说。

许是慈善机构“种植太阳”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她不到一岁就成了留守儿童。与其他城市志愿者相比,她更能体会留守儿童的“苦”和“痛”——略显冷漠和尴尬的亲子关系,漂泊的成长和求学过程,敏感而脆弱的内心...“至少让他们学会爱,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许靖金回忆起这些年的经历,因为她感受到了爱,她更愿意去爱别人。在十几年的“种下太阳”中,她用自己的爱温暖了留守儿童孤独的心,也种下了希望。她坚信,这些被爱、被鼓励、被支持的记忆,会成为他们未来的能量。“我认为,说种植太阳的目标是帮助每个孩子考上大学是不现实的。最重要的是,种植太阳给了他们一双看外面世界的眼睛。”她说。

让每一个农村孩子健康成长,热爱脚下的土地,感受与社会的联系,这就是李可欣人在大山里“种下太阳”的原因。“种植太阳”致力于推动农村教育创新,促进教育的包容性和公平性。十多年来,“种下太阳·乡村公益”已经服务了16959名乡村儿童,覆盖17个城市、29个乡镇、52所学校。志愿者有一个温暖的称号——“孙纳”,给农村孩子带来温暖和希望,是他们不变的初心。

(文中学生姓名均为化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71858.html
上一篇解放教育生产力,做“活”人才大文章
下一篇 为师生攒足“本钱”的校长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