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教育 将博物馆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亟需制度推动

将博物馆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亟需制度推动

郑奕在2019年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而博物馆作为文化的中枢,是中小学教育的特殊资源和阵地。它们透过实物载体,呈现文明之美,助推中华优秀…

郑毅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出,应对共同挑战、走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实力,也需要文化文明实力。博物馆作为文化的中心,是中小学教育的特殊资源和阵地。他们通过物质载体,呈现文明之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备案博物馆5535个,接待游客近12.27亿人次,开展教育活动33.46万场。青少年利用博物馆进行学习的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同时,与2007年国际博物馆界将“教育”定义为博物馆首要目的和功能的成熟做法,以及将博物馆纳入青少年教育体系的英、美、日等国相比,我国尚未真正将博物馆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亟待进一步的制度推进。这符合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意见》中“将文物保护利用常识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完善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的长效机制”的“主要任务”。

其实早在2007年,就有多位CPPCC委员联名提交了“建议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提案,以及今年的“适时将博物馆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教育体系”等全国“两会”提案。在过去的13年里,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呈现出快速发展和繁荣的态势。而且地方各级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探索文物与教育部门的联动机制,建立博物馆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制度,创新博物馆对青少年教育服务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当然,与发达国家将博物馆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并“主要服务于青少年教育,重点关注义务教育体系,切实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的制度设计相比,我国仍处于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相结合的初级阶段。

第一,从表面上看,目前我国博物馆的学校平均出租率较低,学生平均出租率更低,区域发展不平衡。2018年教育部数据显示,全国共有中小学(含高中)23.82万所(小学16.18万所,初中5.2万所,高中2.44万所)。根据国家文物局2019年的数据,全国共有5535家备案博物馆。所以中小学和博物馆的比例是43: 1,平均每43所学校占用一个场地。根据发达国家的数据,英国、美国、日本的博物馆平均出租率分别是中国的5倍、12倍、16倍左右。除了供需不平衡,我国博物馆的区域发展也不平衡。北京、上海、陕西、浙江、江苏等文教大省走在前列,而东西部差距明显。近年来,中国的博物馆数量每年增加180 ~ 200个。因此,今后应实行盘活博物馆存量和不断增加的双轨制,让一些省市,如北京、上海、陕西、浙江、江苏、广东等。,先行先试“将博物馆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的事业,发挥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优势。事实上,2014年,国家文物局启动“提升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后,两三年内已有多个省市率先示范。同时,随着中国非国有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和中小型博物馆的不断增长,也将推动学校和学生平均占用率的不断提高。此外,为了平衡区域内图书馆和学校资源的不平衡,指导博物馆合作伙伴的选择也非常重要。中小学可以按照学校项目优先原则(对于博物馆)和就近方便原则(如《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公里文化服务圈公约》)进行合作,而不是集体涌向大博物馆。毕竟真正的合作指向的是中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一揽子交易。

其次,就中小学而言,我国的博物馆教育主要属于“校外教育”,地位并不突出。联合博物馆部门占青年学生校外活动经费的比例不足且不稳定。因此,就制度推进而言,迫切需要提升博物馆教育在校外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地位,提升社会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和)中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日本就通过了《基础教育法》和《博物馆法》等“三部社会教育法”,从法律上确认了校外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并行发展,以及博物馆在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此外,中国的“校外教育”通常由“德育”管理,因此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通常是博物馆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博物馆教育并不局限于德育的范畴,也不是一码事。当然,育人是基础,德育是第一。博物馆教育和学生道德教育应该是相互联系的,并发挥积极的作用。关键是要明确“相关性”,找准结合点。因此,笔者建议:一方面,我国应在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划上进一步突出博物馆的校外教育功能;另一方面,我们呼吁各级地方政府尽快启动博物馆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的专项经费保障,就像我国博物馆免费开放制度基本建立一样。在一些统计中,博物馆甚至不在校外教育单位的名单中,校外教育单位只包括少年宫、青少年科技站、青少年之家等。因此,青少年校外教育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的项目和经费中,往往不包括博物馆。

再次,在图书馆与学校合作层面,我国博物馆面向中小学的教育活动逐渐制度化、正规化,但大中小图书馆拥有和投入的资源差距较大,流于形式、内容匮乏的情况普遍存在。包括团体参观甚至春秋游等一次性旅游,远没有发展成图书馆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校内展览等长期合作。根本原因在于,虽然博物馆教育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但“将博物馆纳入我国中小学教育体系”的事业既涉及社会教育,也涉及学校教育,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能制度化。因此,我们必须突破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壁垒。建议由各级教育部门牵头,将博物馆学习纳入中小学课程,发挥课程教学主渠道作用,并有课时保障。就课程设置而言,可以作为必修课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如上海有一个制度设计是“高级中学社会实践不少于90天,其中志愿服务不少于60小时”。但不能止步于将博物馆学习融入校本课程、选修课程、研究型课程、拓展课程等。无论是哪种分类体系,博物馆在“课程”上的努力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要整合成更具权威性、普适性、预定性的课程,包括地方课程、国家课程、必修课程、学科/学术课程、基础课程。事实上,早在1988年,英国就推出了“国家课程”,重点鼓励学生直接使用大量实用资源,同时明确指出博物馆教育与学校课程的关系。这对博物馆来说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这导致学校团体参观和使用的人数急剧增加。

总的来说,博物馆不仅可以传播知识,培养核心技能和素养,还可以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对中小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悄悄地转化为他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博物馆是一所大学校。

制度规则是理想的治理模式,规则文明是最高级的文明形态。目前应逐步将博物馆纳入我国中小学教育体系,并加强自上而下的制度推动。它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图书馆和学校之间的合作,而是涉及政府、学校、博物馆、家庭、社区等各方。不局限于某个“点”,必须上升到“线”和“面”,才能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这既是博物馆履行“教育”这一首要目的和功能的需要,也是服务于人类文化文明发展的应有之义。

(作者是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38790.html
上一篇开展陶艺教学,探索美育的破冰之旅
下一篇 青少年规则意识亟待加强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