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教育 研究生扩招,如何保障培养不“注水”

研究生扩招,如何保障培养不“注水”

李亚东 毛安竹教育部计划2020年扩招硕士生18.9万名,这一消息引发社会广泛热议。其中,“高校有没有扩招承载力”“培养是否会‘注水”“学历是否会贬值”成为大众较为担忧的问题。扩招动因 重点在于高等教育内涵提升“适应并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李亚栋毛安竹

教育部计划2020年扩招18.9万名硕士研究生,这一消息引起了公众的广泛热议。其中,“高校是否有能力扩招”、“培训会不会泛滥”、“学历会不会贬值”成为公众比较担心的问题。

扩招的动力在于高等教育内涵的提升。

“适应和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是办学的两个基本规律。面对我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渴求,高等教育积极应对变化,进行供给侧改革是大势所趋。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增加了18.9万人,相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每年近千万的招生规模来说,并不是规模扩张。但是,它对于高等教育的结构变革和内涵提升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一,研究生扩招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实现“三个转变”呼唤大量创新型人才。研究生教育应积极应对变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储备人才。特别是要针对当前医疗健康、基础科研、人工智能等领域人才短缺的情况做出应急响应,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升级为创新强国提供人才资源。

其次,研究生扩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结构调整——从“金字塔”到“橄榄”。我国高等教育在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层次上一直呈现“金字塔”结构。,这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成比例。中国的高等教育不仅要“更大”,在结构层次上也要“更高”。这是我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常态下高等教育体系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再次,研究生扩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转变——坚持“能力本位”,走出“过度教育”的误区。以往“知识为本、学科为学、学术至上”的质量观,相对于瞬息万变的社会行业和专业岗位,所学知识既有“过剩”也有“不足”。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密切相关。坚持“能力本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创新创业人才,是现代高等教育新的质量观,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

分析问题,正视资源不足,把握培养目标,防范质量风险。

在教育与社会“适应与促进”的互动关系上,教育供给“失衡”现象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这种扩招势必对部分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承载能力提出挑战。

一是研究生导师短缺的矛盾凸显。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和高校、部分学科(尤其是国家经济发展急需的医疗健康、基础科研、人工智能等领域)师资紧缺。另外,随着研究生的增多,导师的指导时间和精力比较分散,很难保证每个研究生的指导质量。

其次,学生的现状和培养目标对原有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就业压力和大规模扩招的背景下,很多知识储备和学术研究准备不足的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是必然的。对于这些学生,除了补充必要的学科专业知识,加强基础科研训练外,还要加强交叉学科,瞄准科技前沿,注重产教融合,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第三,研究生扩招存在“质量下降”的风险,不一定导致“学位贬值”。研究生扩招确实面临资源不足、培养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不是扩招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也不是扩招的责任。在扩招的背景下,为了保证研究生培养不“注水”,必须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和质量预警,从体制机制上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对策是在供给侧改革中挖潜,堵塞质量保障体系漏洞。

研究生扩招势在必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既要加大相关资源的投入,也要从高等教育供给侧“思考”,深化改革,盘活存量,挖掘潜力。同时,要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上“下功夫”,加强过程管理,实施质量监控,建立预警机制。

首先,打造优势互补的“导师团队”,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式。一是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明确导师选拔标准,采取“校内充实专职、校外聘请兼职”等方式,保证导师数量满足研究生培养需要;二是要组建联合培养的“导师团队”,打破以往研究生培养“导师人数对人”的做法,根据专业或项目需要组建多元化的“导师团队”,注重跨学科、优势互补;三是要探索建立联合培养的导师团指导制度,发挥“导师团”各自优势和整体效能,积极实施“模块化教学、分阶段培养、个性化指导”,依靠团体力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其次,根据人才定位,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多渠道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在研究生扩招重点是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人工智能等专业,重点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保证研究生培养的“优质、高质”,需要定制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要明确人才定位和培养目标,细化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素养”的质量要求,以结果为依据,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二是要加强校内外“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本科、硕士、博士”培养目标的衔接,课程设置的衔接,教学团队的组建,实现教育系统内部和学校内部人才培养的联动和教育资源的共享;第三,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学科和专业,搭建跨学科合作平台;四是利用科教协作、产教融合建立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加强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最后,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实施质量控制,建立预警机制。研究生培养是一项复杂的专业活动,也是一个动态的、不确定的发展过程。从专业招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人才培养设计,到课程教学、自主学习、实践活动等教育教学过程,再到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导师指导、论文答辩等职业能力培养,每一个组成部分和环节都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一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理念,围绕研究生培养要素和环节,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质量保证体系;二是完善各类质量标准,确保资源配置,强化部门职责和过程管理,加强第三方监测和评估,注重信息反馈和持续改进;第三,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教育质量监控平台,加强动态质量监督控制,建立自动化、智能化的质量预警机制,做到未雨绸缪。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39116.html
上一篇视窗
下一篇 新劳动教育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