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教育 关注全面发展,让评价展现真正魅力

关注全面发展,让评价展现真正魅力

黄珊 田瑞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了评价在促进幼儿发展、教师成长以及教育质量提升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实践中,教师的评价行为却普遍滞后于评价观念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园开展了有关幼儿发展性评价及教师评价素养提升的研究,以更好地…

黄瑞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评价在促进幼儿发展、教师成长和教育质量提高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实践中,教师的评价行为普遍滞后于评价理念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园开展了儿童发展性评价及教师评价素养提升的研究,以更好地促进我园教师和儿童的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让评价更系统化。

在研究之前,老师对孩子的评价一直存在。比如我们园的老师每周写观察笔记,其中分析反思部分就是评价;为班级孩子制作的成长档案也进行了评估;在老师和孩子的日常互动中,老师也会对孩子进行口头评价。那么,我们对孩子的发展性评价和过去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我们研究了教师以往的观察笔记,发现教师的观察和评价是随机的。第一,观察和评价是不完整的,只有孩子的行为引起了老师的注意才会被观察和记录,否则对孩子的观察和评价就是缺失的。二是存在观察记录领域随意、评价目的随意的现象。比如一个学期,孩子的语言表达记录2条,生活习惯和社会交往记录8条,科学记录3条,艺术记录3条。

为了更加关注和支持儿童的全面发展,教师对儿童的评价需要更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系统性,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和寻求合适的评价方法,从而引导教师贯彻“评价促进儿童发展”的理念。通过查阅文献和参加相关培训,了解了档案袋评价、作品抽样系统、学习故事等评价体系。经过仔细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发现作品的抽样制度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即过程性评价、真实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关注个体差异的评价;而且评价方式多样化,更加系统化,包括三个子系统:发展指南和检查表、档案和综合报告。因此,借鉴作品样本体系,开始了儿童发展性评价的实践探索,形成了本土化的儿童发展评价体系,包括儿童发展指南与清单、儿童成长档案、儿童发展综合报告等。

通过研究,教师对儿童发展的评价呈现出不断系统化分析的趋势。比如美术组的戴老师写道,“以前美术活动对我来说只是幼儿半天生活的一小部分,从来没想过系统整理幼儿美术作品,更别说分析了。评价题目让我第一次有机会深入了解儿童画。通过观察记录和使用《儿童发展检查表》进行评分,收集整理儿童档案,并在复习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在学期结束时撰写儿童发展综合报告,使我对儿童在美术领域的发展评价更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系统性。”

确定评价的内容:让评价有据可依。

评价内容是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园幼儿发展评价体系中,幼儿发展指导是评价的内容体系。作品抽样系统中的开发指南是根据美国的课程标准形成的,直接套用是不合适的。因此,我们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相关要求,对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在幼儿发展指南本土化的过程中,参与教师对评价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为即将进行的幼儿发展评价明确了依据。然而,当教师想要真正开始对儿童的发展性评价时,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并不是每个领域的所有内容都可以通过收集档案来进行评价。有哪些合适的内容?于是我们带领老师们通过收集档案来研究适合评价的各个领域的内容(在我们的幼儿发展评价体系中称为“核心目标”)。

经过研究,我们明确了核心目标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课程的重要内容体现了综合能力。比如大班语言的核心目标是“完整流畅的叙述”,包括语用(用语言表达思想)、语法(用意义完整的句子)、发音(说话流利、发音清晰)等多种能力。第二,它能反映该年龄段相对重要的发展需求,与每个孩子都有关系。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以“表达需求和想法”为核心目标,可以帮助他们尽快融入集体生活;在中班,以“愿意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为核心目标,可以有效支持儿童语言表达的发展;在大班里,以“用符号表达思想”为核心目标,可以帮助孩子在大量的活动中为写作做准备。第三,它能反映孩子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具体的技能。比如“理解并应用量的概念解决问题”这一目标,就能反映出儿童学习量的概念的过程,而“能数出5分以下的项目”则属于特定技能。一旦孩子学会了这些技巧,以后再去收档案就没有意义了。这些特点有不同的角度,但都是着眼于孩子的发展和课程的设计。在确定每个领域的核心目标时,我们先让每个老师列出该领域的一些重要学习目标和我们园的课程,然后在年级组讨论,最后互相交流。教师在碰撞中受益匪浅。

探索评价的过程:让评价指向孩子的发展。

儿童发展性评价是真实情境下的过程性评价,因此过程性评价档案的积累非常重要。过程档案主要包括教师对儿童的观察记录和儿童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作品。在收集评价档案的过程中,教师遇到了几个问题:如何更有效地观察记录?如何分析孩子的行为和作品比较合适?

对于第一个问题,课题组在研究前期组织了专题培训和研讨会,既从理论层面介绍了观测记录的目的和方法,又结合实例分析了每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和注意事项。通过培训,老师知道观察的主要目的是关注孩子的思维和学习过程,比如孩子用什么步骤和方法做事情,如何表达自己(绘画、口语、肢体语言等。),如何使用材料,以及如何在社会上与他人互动...同时,老师明确表示,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取决于观察的目的和可用的时间。如果教师想知道孩子是如何探索材料的,如何与同伴交流有趣的话题,如何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就需要使用描述性的记录方法(短笔记、轶事记录)。如果老师只想了解孩子是否经常在美术区画画、粘贴,是否能在集体活动中主动回应、积极发言,是否愿意尝试数学区的新教具,可以通过画表、简单点评的方式做记录(抽样记录、评分)。此外,我们还明确了保证观察记录科学有效的两个注意点:一是观察记录尽量“白描”,客观描述孩子的行为和语言,避免使用笼统的语言和先入为主的主观判断。第二,连续客观记录并不意味着记录孩子所有的动作和语言。一些重复的信息,作品中能看到的信息,不能反映观察目的的信息,不需要用文字呈现。

针对第二个问题,我们带领教师在实践-观察-讨论-实践的行动研究中,总结出一些分析儿童行为和作品的原则。首先,分析核心目标。教师的评价只是基于这个领域的核心目标。比如一个孩子画了一幅自画像,介绍他画了多少根头发,衣服的颜色等等。如果老师把自画像作为反映孩子绘画能力的文件,只需要围绕美术领域的核心目标进行分析,其他领域不要参与分析。其次,分析要体现对儿童年龄特征的理解。无论是哪个领域的经典阅读,老师都要根据孩子自身的年龄特点来分析,比如小班绘画中的视角独特、夸张、概括。第三,分析应避免过度解读幼儿的发展。教师在分析作品时,要避免超出作品所能表达的内容。比如:“用黄色表示这个孩子是个阳光的孩子。”"在兔子身上画一张笑脸反映了孩子可爱善良的一面."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遇到的这两个问题是教师开展幼儿发展性评价最困难的环节,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挑战。因为个体差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步程度不同。有的老师可以自己研究设计一些观察记录的方法,分析评价也比较准确;一些教师在使用现有方法方面不够熟练。因此,评价过程的探索也是教师不断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成长了,才能更好的支持孩子的发展。

本文是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校本研修项目《提高幼儿教师评价素养的行动研究》(项目编号:CBFA17111,主持人:黄珊)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

编辑:王妍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39227.html
上一篇幼儿发展性评价为课程建设注入活力
下一篇 充满想象的蓝色线条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