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教育 围城之内,谁来撑起家暴目睹儿童的保护伞

围城之内,谁来撑起家暴目睹儿童的保护伞

谷珵实际上,家暴事件比大众想象得要“多”和“近”,处理起来也相当复杂,而目睹儿童因其隐蔽性,往往处于被忽视的角落。可创伤不会因此放过他们。一位童年目睹家暴的网友写道:“那些记忆如同伤疤刻在身体里,每当有意或者无意的触及,撕裂感就压上心头,令…

吉谷

事实上,家暴事件比公众想象的“更多”、“更近”,处理起来也相当复杂。但是,目击儿童由于其隐蔽性,往往处于被忽视的角落。

创伤不会放过他们。一位童年目睹家暴的网友写道,“那些记忆就像刻在身上的伤疤。每当它们被有意无意触碰的时候,撕裂的感觉就铺天盖地。”

《灯下的黑色》

2020年4月8日,武汉重启,为凤城市控画上休止符。居家隔离期间,家庭成员处于“超长待机”状态相处,失去距离是对亲密关系的挑战。对于处于暴力阴影下的家庭来说,这一挑战无疑是巨大的。在百度上以“家暴”“疫情”为关键词搜索,瞬间就会弹出几十页的结果,而且不限于中国。

万飞是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蓝天下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协会的负责人。2015年以来,该协会持续实施反家暴项目“万家无暴力”,处理了该地区大量家暴事件。经历了疫区中心的风波后,万飞对数据的变化特别敏感。他告诉记者,随着解禁的到来,他们受理的家暴数量有所下降并趋于稳定,但在解禁前,2月和3月的家暴求助数量较去年同期“明显增加”。这也意味着,与暴力共处一室,成为直接受害者或见证者的孩子数量几乎相同——“家”不再是温暖的港湾,而是无法逃脱的围城和孤岛。

与直接遭受暴力的儿童相比,目睹家暴的儿童面临着“灯下黑”的处境。在万飞看来,这种情况源于“历史原因”:很多人,包括一些受害者,仍然认为家暴是家庭的事情,是小事。“如果我们对直接的伤害视而不见,我们怎么能关注目击儿童呢?”2019年11月25日,知名化妆模仿博主于雅在微博上披露了自己遭遇家暴的经历。短短两天,热搜就达到了20亿。但万飞认为,名人事件确实推高了家暴话题,但围观者不在少数,普通人的家暴危害性、原因、对策尚不明确。“很多人会有一种错觉,认为家暴很少。”

很难撼动固有的观念。陕西省妇女理论婚姻家庭研究会秘书长、反家暴社工王艳萍告诉记者,孩子因为年龄特点,在被殴打后往往无法像成年人一样表达自己的痛苦。她曾经服务过一个被性侵的14岁女孩。“第一次家访和她平日里遇到的女同学几乎没有区别。”随着确立关系后谈心和辅导的深入,孩子们渐渐敞开了心扉。类似的情况让她格外关注表面之下的伤害,往往超乎人们的想象。看到孩子也是家暴的受害者,是很多人认识上的“盲点”。

成长的伤痕是隐藏的,但是持久而深刻。4月21日,万飞在百度提供的直播平台上做了一场反家暴讲座。一个高中女生给他留言,说是因为看到自己出身的家庭,一边听讲座一边哭。她是家暴的见证者,在暴力的漩涡中不知所措。

“其实‘目击’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指看到,还指听到。”当万飞和团队联系家庭暴力当事人时,他们会询问孩子在暴力发生时的情况。“比如暴力发生在客厅,孩子在书房写作业,能听到撕扯声和辱骂声。‘看不见但听得见’带来的恐惧和伤害,有时比亲眼目睹还要大。”但他也承认,实际上很难在服务中介入见证孩子的家暴。孩子年龄小,缺乏求助意识;即使报警,父母的手机也经常被使用,父母成为网上援助的一堵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变革与传播

据全国妇联统计,中国女性在选择报警家暴前,平均被虐待次数为35次。在这漫长的积累中,家暴见证了孩子身心的质变。

根据杜兰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经常生活在家庭暴力环境中的孩子的染色体端粒比正常家庭的孩子短。而且,孩子目睹家暴的频率越高,他们的染色体就越容易发生变化。然而,端粒缩短容易导致心脏病、肥胖、糖尿病和认知功能的下降。

除了身体上的伤害,持续的精神虐待也改变了这些孩子的人生轨迹。“即使在很小的时候,孩子们也会本能地想要保护弱势一方,对肇事者感到愤怒,甚至认为他们不够好或不够好,”王艳萍说。孩子会因为家暴的发生而自责,变得谨慎,或者在与朋友的交往中表现出攻击性。

在大多数发生家暴的家庭中,妻子处于弱势地位,往往出于“一个完整的家庭对孩子更好”的考虑而维持婚姻。“认为有爸爸有妈妈的家庭才是完整的,一旦离婚就是婚姻失败者,离婚的负面标签依然存在”。一位忍受丈夫暴力多年的妻子告诉王艳萍,有一次,孩子一反常态,和父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一气之下把父亲的东西从二楼扔了出去,但他不敢当着丈夫的面安慰孩子。“我明白,这个孩子见证了母亲多年被打被骂。她一方面心疼母亲,一方面又埋怨母亲软弱。为什么还会有这种人和他在一起?“一些家暴见证了孩子成年后变得“麻木”——成长中无数次的求助、期待和失望,消耗了他们对人的信心。

父母应该让他们的孩子感到最安全和最可靠,但暴力的见证切断了这种依恋。“儿童主要通过模仿来学习。在家庭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认为拳头和虐待是正常有效的沟通方式。在校园同伴交往中,他可能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也可能成为犯罪者。”王艳萍心情沉重地说,目睹家暴的经历会对孩子的婚恋观产生影响,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学会正确处理矛盾和情绪的方法,为以后的亲密关系和家庭关系设置了很多障碍。

对于目睹家暴的男生来说,他们无法感同身受另一半的抱怨和痛苦。潜意识里,他们会拿母亲的遭遇和伴侣的处境做比较。对于女生来说,过去的经历可能会让她们对结婚产生怀疑,女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寻找同性伴侣过一辈子。

北京市文德(长沙)律师事务所主任田观察到,在很多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当事人的暴力倾向或性格缺陷,都源于目睹了家庭暴力带来的持续发酵。这种倾向可能导致家庭暴力的代际传递。台湾省的一组研究数据显示,从小目睹家暴的女性长大后成为家暴受害者的概率是普通女性的4.3倍;从小目睹家庭暴力的男性长大后继续对伴侣施暴的可能性是男性的5.27倍。《起源之家》家暴见证人上演母亲的命运,或成为新的施暴者,像一个出不来的莫比乌斯环,重复着被暴力困住的命运。

层层落下

2020年,中国颁布反家暴法已近5年。田说,此外,《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全方位的法律保护依据。但由于立法技术的落后,对家庭暴力的认识是片面的。现有的上位法没有将目睹家暴列为受保护的情形,忽视了其对未成年人的伤害。

田在成为律师之前当过几年班主任。因为他和学生接触多了,可以更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田发现,当学生突然变得沉默或注意力不集中时,往往会出现家庭矛盾,目睹家庭暴力“可能占50%以上”。“目睹家暴对孩子是一种无形的伤害,某种程度上超过了直接的家暴。”

即使警方报警,对于“目击家暴”的证明和认定也很难取证。但是,基层执法的重要性有待提高。万飞说:“当我们训练警察时,我们会告诉他们,当家庭暴力发生时,要知道孩子在哪里。”。“训练有素的警察,尤其是年轻警察,在处理家暴时,对孩子的关爱意识更强。”但是,培训毕竟是一个小小的铺垫过程,全国各地情况不一。

许多国家和地区修改了《家庭暴力防治法》,将“目睹暴力的儿童、青少年”纳入保护令的适用范围,保护令的期限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延长。2019年11月,《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暴力法〉办法(草案)》提交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其中规定“目睹家庭暴力的未成年人是家庭暴力的受害人”。这意味着我国一些地方在立法上有所突破。

然而,保护远不止包括在法案中。万飞的团队去年接触到一个被父亲虐待的男孩。邻居的暴力场景被他的手机拍摄下来,万飞发现后立即报案。经过创伤评估、心理疏导、妇联帮扶、民政救助、儿童福利院介入、学校合作等一系列努力,孩子们的生活环境终于有了很大改善。“一个机构或部门不能解决暴力受害儿童的所有问题,但它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来照顾见证受害者。”万飞直言不讳。

王艳萍认为,需要加强对公共权力的保护和救济措施。一方面是社会资源有限,另一方面也和孩子生长发育的特殊性有关。孩子们需要父母的关心和健康的成长环境。一旦父母因家暴被剥夺监护权,孩子的去向就成了问题。很多救助站的条件不适合孩子,福利院也不为他们提供单独的居住场所和必要的辅导。

“目前虽然确定了一些组织和机构来保护家暴受害儿童,但都是原则性的保护,没有真正的保护机制。”田指出,主体责任和权责不清,导致人员和资金不足,以支持工作。

一个典型的主题是学校。虽然《反家庭暴力法》规定,学校、幼儿园发现儿童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时,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家庭暴力案件,但并没有强制性的报告要求。大部分家暴公益服务圈都没听说过学校主动报警的先例。

“我们的教育功利性太强,往往注重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从教育系统走出来的田,有着不同的理解。它是我们孩子祖国的未来,每个人都会喊出这样的口号,“但我们为这个‘未来’构建的保护体系还停留在纸面上”。

联手“营救”

法律无疑是最重要的保障。田建议,在省级层面,可以在国家反家暴法的框架内出台实施细则,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制定,包括经费、人员、组织等方面的保障,明确具体机构的职责。同时,建立由工信委或团委牵头的多方联动机制,呼吁社会关注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

一个积极的信号是,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社会组织和法律从业者正在细化分工,积极开拓渠道,逐渐关注这一隐性群体的权益。“强行阻止暴力很简单,但无法修复和改善夫妻关系。”万飞坦言,要想真正让孩子远离暴力的成长环境,必须从改变夫妻的婚姻状况做起。“反社会人格的施暴者很少,大部分是普通人,因为双方沟通不畅导致负面情绪积累进而引发暴力。”他不主张妖魔化肇事者。婚姻是一种互动的关系,社会应该帮助那些处理不了的人。

这正好戳中了王艳萍无法释怀的话题。自2006年以来,王艳萍一直致力于探索肇事者的干预。根据施暴者暴力风险评估量表,将其分为低、中、高风险暴力,采取分级干预,促进中、低风险施暴者树立权利平等的理念,重新学会非暴力沟通。但现实中,自愿做心理咨询的人少之又少。这样做的后果是,“如果你不离婚,受害者回去后会继续挨打,忍受暴力生活;如果离婚,施暴者可以重新恋爱。如果你不改变,下一个亲密伴侣暴力的可能性几乎是100%”。

在王艳萍眼里,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身心健康的,才能获得家庭的温暖和欢乐,只有干预施暴者,才能从根本上治愈“家庭癌症”。从双方平等的价值观到沟通技巧再到情绪管理,很多能力都是可以通过反复训练获得的。今年4月,王艳萍作为CPPCC专业专家组成员,在《关于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初步意见和建议(草案)》中增加了心理干预和强制咨询这一点,并特别强调“保护目睹或遭受家庭暴力的未成年人的权益,提出若干建议性的切实措施”。

“政府和立法机构之间的差异是解决保护目睹家庭暴力的儿童问题的基础。”田指出,渗透到学校层面,可以参考一些发达城市的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热线。一旦发现未成年人可能处于暴力环境,要及时与社区等部门联动,使之成为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同时,要对偏远贫困地区的学校给予资金支持或专项补助,培养心理教师。

受疫情期间数据发布及时性的启发,王艳萍建议,可以为强制报告单位设立报告制度,从法律上形成责任闭环,落实保护儿童的口号。

每个成年人都不应该置身事外。或许当我们有了更完善的强制报告制度和更系统的法律干预措施,就能帮助那些目睹家暴的孩子远离成长的伤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39427.html
上一篇目睹家暴的日子,好像在黑暗中行走
下一篇 家暴目睹儿童,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