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教育 橡皮擦大战

橡皮擦大战

金秋九月,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娃娃上一年级了。开学第二周,我和学生共同大扫除时,惊奇地发现许多课桌下面都有一些小碎屑。仔细观察,原来是被“大卸八块”的橡皮擦。于是,我让身边的孩子打开自己的文具盒,果不其然,大多数文具盒中躺着橡皮擦的“残尸”,拿…

橡皮擦大战

金秋九月,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娃娃进入了一年级。开学第二周,我和学生一起打扫卫生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很多课桌下面都有一些小杂物。仔细观察,原来是一块被“撕开”的橡皮擦。于是,我让身边的小朋友打开他们的铅笔盒。果不其然,大多数铅笔盒里都装着橡皮擦的“残体”。把它们捡起来仔细看。要么是指甲印,要么是用铅笔戳出来的小洞,惨不忍睹。

我凑过去问孩子为什么把他的橡皮擦弄成这样,小女孩支支吾吾,答不上来。然后我看了看其他孩子,他们下意识的避开我的目光。我本想严厉斥责和批评学生不爱护文具,但想到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身心特点,我把话压到嘴边一会儿,心里却默默记起了这件事。

在接下来的几天上课中,我发现用指甲抠橡皮擦几乎是很多孩子的一种无意识行为。课间休息时,几个孩子会聚在一起,用笔在橡皮擦上画画。学生喜欢销毁橡皮,一方面是因为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手会不自觉地做动作;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觉得好玩,不觉得这是坏事。

一块橡皮是否完好,这背后也是孩子班级状态的真实表现。在内心深处,这直接影响到一年级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比如认真听讲,用心写字,爱惜文具。小学一二年级是建立常规、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可以说,这个时候培养好的习惯,就相当于为自己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于是,我决定以“珍惜橡皮擦”为切入点,开始培养大一新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用了五轮主题活动设计法,预习了模拟过程,在有限的时间内做了充分的准备,力求出实效。

在分析了学生破坏橡皮擦背后的不良习惯后,我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了一些小活动,通过班会或活动课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1.橡皮擦的“哭”

课间我用多媒体展示了“橡皮哭泣”这六个字及其拼音。一开始,学生们都很困惑地看着我。我没说别的。而是学会了用卡通的声音讲故事:“唉,亲爱的宝贝们,你们认识我吗?”不,不,我不是你的老师。我是一个可怜的小橡皮擦。什么?我有什么可悲的?唉,慢慢听我说...“正如我所料,学生们被带入了情境,关注我的故事并提出问题。最后,他们自觉地拿出了自己的橡皮擦,露出可怜的表情。到了这里,他们也明白了我今天活动的主题,开始展示自己的思维表达。

2.我是一块小橡皮擦。

“亲爱的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老师想说什么了吧。每个人的铅笔盒里都有橡皮。你可能觉得橡皮擦没了还可以买,但你知道橡皮擦其实是活的吗?他们勤勤恳恳地擦掉你的错别字,却要承受被劈开的痛苦。疼吗?今天,我们来魔法变身,做个橡皮擦,好吗?”同学们很自然的抬起头,问怎么做橡皮擦。于是,我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橡皮,把黑板、地面、玻璃当成练习本。在没有危险的前提下,指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擦黑板、擦地面、擦玻璃。然后和他们玩一个拉拉扯扯的游戏,让他们感受被拉的不适感。“小朋友,你想想,我们只是稍微拉一下就难受,而你已经把橡皮擦掰成八块了。”在这样的小游戏中,学生逐渐认识到橡皮不应该被损坏,并激起他们保护文具的欲望。

3.就公约达成共识。

“同学,经过刚才的活动,你有没有觉得平时对你的橡皮擦太残忍了?我们一起向橡皮擦道歉,保证不再欺负他们,好吗?”向橡皮擦道歉,其实不仅仅是让他们说一句“对不起”,而是让学生通过读歌谣,在“爱护文具”的课堂上做练习,把你心目中美好的橡皮擦画出来,真正在心里种下爱护文具的种子。借此机会,我还和同学们一起制定了不随意毁坏文具、不浪费纸、笔、橡皮等的班级公约。,并打印出来贴在墙上,加强学生爱护文具、节约资源的意识。

发起“橡皮擦保护挑战”,树立关爱意识。

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具保护意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对于解决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效果还不够明显。所以经过思考,我联合父母发起了“橡皮擦保护挑战”(具体详情见下表)。

从随意销毁橡皮擦开始,我们的保护逐渐升级,鼓励学生参与“橡皮擦保护挑战”,难度逐渐增加,让学生听课和做作业的专注力逐渐提高。

经过主题和挑战,同学们逐渐养成了爱护文具、专心听讲的好习惯。作业涂改现象依然存在,但在逐渐减少。家长看到也很欣慰。

案例回顾与反思

回顾这场由橡皮擦碎屑引发的橡皮擦“保卫战”,我对学生有了更多的观察和理解,同时在思考问题和设计方法的过程中也有了更多的感悟。

1.习惯养成需要运筹帷幄,不能跟风。

教师要在观念、策略、教材、教育形式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开展主题班会或实践活动。根据教育规律,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最好的教育策略就是及时总结和评价自己的错误。教育机会一旦错过,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课前我经历了五轮主题活动设计:第一轮构建活动主题,列出提纲;第二轮设计活动,以确定最合适的形式;第三轮,互换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融入心理学手法;第四轮纠正问题,重新调整;第五轮模拟预演,预设,智能应对。经过反复的权衡和推演,保证了活动效果,大大增强了教育效果。

2.习惯的养成需要循序渐进,不应该鼓励。

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渐进的过程。一年级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他们的意志极其薄弱,自制力不强,需要长期的监督。这一特点也决定了教师在学生习惯养成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反复努力。

孩子习惯的培养不会一蹴而就。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引导他们,坚持不懈地培养他们,建设班级文化,慢慢地把他们植入孩子的心里,反复纠正,反复训练,反复实践,多一些耐心,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关爱,好的习惯就会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3.习惯养成需要创新模式,不能生硬灌输。

“说教”“灌输”等单一的教育方式,只是让信息在学生的大脑中“流动”,并没有唤醒他们的情感认同。事实证明,这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作用不大。

习惯形成深受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这也提醒我们,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从德育方案的制定到操作方法的选择,都需要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创新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以活动实践为舞台的德育模式,有目的地创设和组织引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情境和活动, 激发和优化学生的精神感知和行为体验,从而达到提高道德意识和指导个体行为实践的目的。 逻辑程序如下。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将教育融入到“我是小橡皮擦”体验式游戏、“橡皮擦哭”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中,让孩子在游戏和活动中感受情感和态度、直觉和顿悟、理解和感悟,提升道德体验和实践能力,内化为自我教育,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实施道德教育的目的。

4.习惯养成需要正向强化,而不是简单粗暴。

当我们给予孩子更多正确的刺激时,孩子的良好行为就会得到强化,从而获得良好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老师采用任务驱动的“橡皮擦保护挑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终极等几个挑战。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困难,从小到大,孩子们挑战实现小目标。在老师们及时积极的反馈中,孩子们得到了认可和满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信心。

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也指出,前定制水平的第二阶段(0 ~ 9岁)主要表现为儿童通常为了获得奖励或满足自身需求而尊重规则。基于此,我们通过物质奖励和刺激,设置“行为”和“奖励”的连接点,强化了孩子珍惜事物、认真倾听的习惯,会逐渐形成良性循环。强化是增加孩子良好习惯重复的频率,帮助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成长。

事实上,橡皮擦“保卫战”虽然是从破坏橡皮擦开始的,但是影响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坚持不仅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次教育实践也让我更加意识到,在教育中,学生应该站在生命成长的中心,教育应该从细节出发,时刻给予学生生命成长所需的营养和能量,让师生在教育中共同成长。

(作者:刘清,浙江台州市路桥区彭街民办小学;唐,台州学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9935.html
上一篇大圆币图案
下一篇 情绪没有得到妥帖的安放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