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教育 青春期叛逆的行为

青春期叛逆的行为

黄玉兰“青春期叛逆”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谈到“青春期”,人们脑海中会立刻呈现“叛逆”两个字,“青春期=叛逆”似乎成了一个不证自明的“公式”。青春期就一定会叛逆吗?“青春期=叛逆”这一认识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青春期是…

青春期叛逆的行为

黄玉兰

“青春期叛逆”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提到“青春期”,人们脑海中就会立刻出现“叛逆”这个词,“青春期=叛逆”似乎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公式。青春期一定要叛逆吗?「青春期=叛逆」这种认知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会有什么后果?

青春期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生理和心理快速成长和变化的时期,是一个生理上的自然成长过程。“叛逆”是一种主观判断,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价值认同。“青春期”与“叛逆”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问题。生物学和心理学学界认为,“叛逆”是青少年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所产生的消极行为和情绪;教育界认为,“叛逆”是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个体影响的结果。两种观点都预设了“青春期会叛逆”这一事实,然后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寻找依据。本文试图运用社会学的标签理论,突破“青春期叛逆”的线性逻辑,重新探究“青春期叛逆”的前因后果。

叛逆的定义标准源于成人世界的规范。

标签理论是解释越轨行为(也称越轨行为)如何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其理论根植于符号互动理论,即从符号互动的角度探讨越轨行为,越轨行为被认为是社会互动的产物。标签理论认为,社会权力阶层定义了社会规范,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在向公众公布后会被归类为越轨行为。越轨行为是一个从“初级越轨行为”到“次级越轨行为”再到“习惯性越轨行为”的逐渐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标签”起到了“催化剂”的关键作用。

所谓“叛逆”,顾名思义,就是违背社会规则的叛逆思想和行为。“青春期叛逆”是指青少年违背长辈的思想和行为的要求和规范,从而被成人群体贴上标签的过程。为什么「青春期」会被贴上「叛逆」的标签?根据标签理论,“叛逆”可以理解为一种越轨行为,是成人世界对青少年的要求和规范所定义的。违背成年人要求和规范的思想和行为,就成了“叛逆”。“叛逆”可以理解为“不服从”。这里有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说明成年组和青年组之间有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因此,成年人制定的规则要求青年服从,这是传统“家长制”的体现。宗法制度强调父母的绝对权威,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控制和规范家庭成员。

“宗法”是传统儒家孝道文化的产物。孝文化主要用在传统社会的父子关系中,强调晚辈对长辈的服从。在现代社会,这种传统的孝道文化仍然影响着子女与长辈的互动。当孩子的思想和行为违背长辈的要求和规范时,孩子的群体就会被称为“叛逆”。

成年人眼中的“叛逆”,其实是青少年追求自我独立的表现。青春期是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随着身体的成长,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形成一定的自我意识。所以青少年渴望独立,渴望表达自己。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给社会带来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由开放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进一步促进了青少年的自我表达和自我选择。与青少年长辈的互动存在于老少的等级关系中,容易让青少年压抑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如果长辈缺乏适当的沟通和教养,青少年与长辈之间就会出现沟通障碍,青少年寻求独立和尊重的心理就会受到重创。因此,他们可能会逃离他们的长辈,偏离他们的行为准则。青少年的自由选择和成年人对世界权威的坚守之间存在冲突和偏差,自然被贴上“叛逆”的标签。

少年被贴标签后的无奈

当“青春期”被贴上“叛逆”的标签,会发生什么?

首先,从青少年群体来看,可能会有两种后果,要么是青少年认同“青春期叛逆”,从而顺从大人的规范,成为大人眼中的“好孩子”;要么青少年违背成年人的规范,回归同辈群体进行角色定位,形成自己的行为风格,一意孤行,成为成年人眼中的“坏孩子”。在大人眼里,“好孩子”和“坏孩子”是对是错,孰优孰劣?不能用二元对立来评判青少年,而要分析青少年群体行为选择背后的原因。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形成的。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反应是一面反映自己的“镜子”,个体可以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在自我概念形成的过程中,他人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这里的“他人”可以指“内群”中的“他人”,也可以指“外群”中的“他人”。

青少年的“内群”相当于同龄人群体,“外群”相当于成人群体。由于性格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有的青少年会融入一群“志同道合”的同龄人,有的则无法加入同龄人。融入同伴群体的青少年,可以在同伴交往中找到更多的共同话题,更好地表达自己;但也容易产生“趋同”心理,希望得到同龄人群体的认可,所以一些不成熟的冲动想法和行为会合理地存在于这个群体中。成年人群体中的青少年与成年人之间的交往存在于年轻人与老年人的等级关系中。他们会选择更多的服从,牺牲自我表达来满足成年人的要求和规范。久而久之,青少年缺乏主见和创新,很容易压抑自己的情绪和想法,甚至形成不健全的人格。总而言之,无论是对“青春期叛逆”的认同,还是对成年人制定的规范的违背,都是青年群体被贴上标签后的无奈之举。

其次,从成人群体来看,在贴上“少年叛逆”的标签后,成人世界对青少年形成了刻板印象,认为人到了青春期一定会经历叛逆期。这种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从固定和趋同的角度看待青年群体,忽视了他们的个体差异和社会发展。青少年之所以在成年人眼中变得“叛逆”,其实是成年人固守传统育儿观念,忽视青少年需求的结果。

马斯洛指出,人的需求有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依次是生理(衣食)、安全、社会需求(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些层次需求的发展取决于人自身的发展和外部社会条件。在人从儿童到成人的成长过程中,需求也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青少年正处于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他们不仅有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还需要更多的爱和尊重,甚至开始探索自我实现。

满足这些需求需要成人群体的支持,如父母和老师。现实中,很多家长往往给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却忽略了他们的精神需求。父母要么无条件爱,要么过度支配。青少年得不到真正的爱和尊重,就会变得任性或者胆小听话。学校老师实行一对多的班级教学,满足不了不同家庭背景的青少年的不同需求。因此,当青少年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要么压抑自己的需求,迷失自我,要么逃离成人世界,进入同辈群体的小圈子,以获得暂时的自我满足。

“青少年叛逆”是成人与青少年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沟通障碍的结果。成年人不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固守传统的“重男轻女”育儿观念,未能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教育方式;青少年自我独立,渴望自由,容易冲动,喜欢冒险。两者的不对称导致了截然相反的局面,最后“另眼相看”。在这里,我们不能把过错归咎于一方,因为“青春期叛逆”是一个成年人和青少年之间不良互动的过程。成年人要以青少年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学会正确的育儿方式和良好的沟通方式,善于使用“放大镜”,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引导。青少年要了解自己身心发展的特点,不断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进行自我调节。如果他们学会了很好的沟通,有了“求同存异”的开放和包容,“焦虑的父母”可能不再焦虑,“浮躁的孩子”也不再浮躁。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碧泉书院。本文是湖南省社科面上项目“困难儿童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工作介入研究”(项目编号:17YBA380)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71539.html
上一篇拥抱破茧成蝶的青春李香玉
下一篇 青少年对新时代的理解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