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教育 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要构建哪些体系

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要构建哪些体系

王妍妍 曹春梅 宋艳红教育是国之大计,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

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要构建哪些体系

曹宋曹

教育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工程,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需要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教育机制;衡量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几千万教师和几亿学生的素质能否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增强。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对学校教育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发挥教师在提高教育质量中的关键作用?如何根据学校制度进行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本期教育家在线圆桌论坛,我们邀请多位中小学校长,共同探讨基础教育如何走向优质教育体系。

议题1:建立高质量的教育体系需要共同努力。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和挑战?校长可以做些什么来引导学校教育向高质量发展?

苏丽菁:未来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然是一种整体的、系统的变革、完善和发展。它给学校治理带来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这种改变和改善在学校建设中生根发芽。

学校建设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各种要素组成。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在准确理解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牢牢把握新时代教育属性、尊重学校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使这些要素有机结合、协同作用、高效运行。我们可以运用SWOT分析方法,根据学校自身的文化传统、学校资源和学生特点,严格执行国家基本标准,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建立合适的支点,在着力点上精准突破,为学生的成长和成功奠定基础。学生发展质量提高了,意味着教育质量整体提高了。

把握教育的属性,明确发展方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坐标,在于能否深刻认识到新时代教育的属性。第一,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始终把德育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为先,“育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发展的亮线,才能守住意识形态阵地。二是把握教育的社会属性,始终把促进公平作为教育努力的方向。从基础教育到优质教育,需要进一步拓展教育公平的广度和深度。我们需要在学校教育中真正体现起点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摒弃“唯源论”,营造公平优质的学校教育生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脱颖而出。

“五育”一体共生,教育体系构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除了办学条件、治理方式、权力体系等方面的制约外,最重要的是以“五育”融合共生为支点,撬动教育体系建设。要实现这一理念,要把握两个关键词:一是整体,不是传统的加法思维,而是在整体框架内对“五育”相关层面的整体设计、实施和评价;二是融合,不仅是“五育”的融合,还涉及多个维度和层面,如发展目标层面的公平与质量的融合;社会、家庭和学校在教育层面的融合;课程层面的跨学科整合...这些多角度、多状态的融合构成了实现“五育”融合共生的多路径。因此,我们还需要解决几个具体的微观问题:一是建立基于“五育”融合共生的工作体系。第二,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第三,探索基于“五育”融合共生的教育质量评价新机制。

王海伦:青少年的成长与家庭、学校、社会密切相关。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需要建立全方位的合作教育机制,增强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广度。具体来说,需要从四个层面进行协调。

一是国家层面:从制度层面,构建社会参与教育治理的畅通有序的渠道和网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共同治理、共同成果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完善立德庶人实施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立法和监管,进一步解决教育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二、学校层面:坚持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全人教育”,因地制宜、结合学校体制发展素质教育,形成有效的实践模式。

教育要做到“五育并举”和“五育融合”。通过“五育”的有机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整体教育效果。同时,高质量的教育体系需要更多高质量的教师。要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拓宽教师教育视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加强师德建设,引导教师珍惜职业荣誉,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报效祖国的引路人。

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教育机制。政府是指导者,学校是组织者,家庭和社会是积极参与者。动员一切力量参与教育,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学校管理者的智慧。

第三,家庭层面:积极引导家庭教育,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父母要教好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家教好,立好家规,培养好家风。

对于家庭教育的指导,除了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外,还应该通过学校渠道进行。学校需要利用好“家长学校”这个平台,充分利用各种家教资源,想方设法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发挥学校辅导员、家庭教育专家、优秀班主任的优势,与家长面对面交流,针对具体问题给予指导。对于全面发展的孩子,学校不仅要表彰孩子,还要表彰培养孩子成绩突出的家长。每年评选“书香世家”“家庭楷模”,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第四,在社会层面,全社会要积极营造良好氛围,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学校和家庭应积极寻求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完善合作教育的有效机制。比如学校、街道办事处、社区联合开展“美德少年”评选表彰,从家庭、学校、社区的综合表现来综合衡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言行举止。同时,学校还可以与社区合作,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留守校园等综合性活动,增加活动的广度,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参与性。

陈勇:中国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这涉及到高质量教育概念的形成和内涵。优质教育理念十分注重培养素质教育的思想和意识,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精神追求。从对学生德、智、体“活”的基本要求,转向对学生德、智、体、美、劳“活”的更高要求。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使人们正确看待自己所处社会环境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优质教育就是全方位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

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需要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学校追求高质量发展,需要有自己的核心要素和个性表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目标制定和认同。学校要根据国情、社情、学情、办学条件,制定与时俱进的明确目标。目标一定是给所有人定的,校园里的每个人都要找到发展的目标、路径和动力,做最好的自己。只有制定了这个目标,才会得到全体师生的高度认可,才有可能更好的集中注意力。

其次,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指向人的发展。学校的发展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指向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摒弃浮躁和功利,从教育常识出发,构建学校运行的新套路,打造学校发展的新常态,让学校处处充满人性、开放、和谐。

第三,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要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支撑的合作教育格局,形成贯穿“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全链条,实现“1+1+1>3”的乘数效应。高质量的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

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应该是考试压力下的简单累加关系,而是新时代学生全面发展的互补依存关系。目前主要表现在家长学校的建立、课外教育课程和资源的购买和服务、“1+2”家庭指导服务网络平台的建设、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指导“最后一公里”等方面。

最后,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毅力和坚持。成功是在平凡中做出非凡的坚持。当今世界,不确定性已成为常态。作为校长,要坚守“爱与责任”的底线,保持一贯的教育情怀,明确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放眼世界完善格局,善于示范办学行为,形成鲜明的特色办学理念。一旦形成,就要准确、细致、义无反顾地完成,达到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效果。

吴红立:《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界定了校长职能的六个维度:规划学校发展、营造教育文化、引领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节外部环境。在基础教育走向优质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校长应该是学校教育的设计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集中精力,给团队授权。校长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发展和成就教师。首先,爱老师,知道他们想什么,需要什么。尊师重道,求同存异。激活教师的内驱力,组织教师策划每一次集体活动,向教师传达学校教育运营体系的价值观、发展愿景和期望。其次,要引导教师专业发展,倡导教师“群体成长”,实行学科责任制、项目责任制和年级责任制,充分发挥教师个人和团队的力量。再次,要促进发展,不断完善各类评选晋升标准,实现刚性与弹性、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在团队建设中,以情怀陶冶情怀,以专业引领专业,以行动促进行动,以成绩促进成绩,让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光明快乐的老师。

以人为本,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五育”,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尊重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以“德育人、育人”为根本目标,做好学校“五育”课程的顶层设计,使之落实到课堂上。通过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了解每一个人,成就每一个人。树立“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观点,教师要看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看到彼此的闪光点,坚持“进步就是卓越”的观点,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都能活泼、自由、自然地成长。

与家庭合作,共同育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是我们共同的期待。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对孩子教育的投入也不一样。除了家访、校访、家长学校,学校还可以充分发挥家长团队的教育力量,让家长带着生活的技能和感受走进课堂,让孩子走进家长的工作场景去体验、去感受、去思考。

学校与社会合作育人,实现社会对教育的反哺。根据学生特点和地域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定位的社区、企事业单位,实现教育的多方位联动。学生可以进入社会,社会可以接受学生作为观察者、研究者甚至从业者,让优秀的行业领袖成为学生的导师和榜样。将学校、社会、家庭线上线下结合起来,逐步实现课堂无“天花板”、学校无边界的理想。带领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社会情境中找到学习与生活的连接点,书本与实践的连接点。引导学生成长为知善恶、知美丑、明是非、守规矩的时代新人。

议题二:从“学会教”到“学会教好”

如何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和素质,实现“优教优学”?

彭文静:引导教师热爱教研,投身教研,建设学校积极向上的教研文化,以教师向上攀登的动力推动学校的发展,是关键的一环。

科学规划制定系统的训练计划。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校逐渐形成了一个理念:要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每一位教师都要有终身发展;要让每一位教师都得到发展,就要让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快速发展的学校。

在任务驱动和专家指导的帮助下,我校探索出一套“校本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将教师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入门试用期、热情建设期、专业挫折期、稳定更新期和离职期,并为每个阶段制定相应的培训发展计划,让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明白自己要去哪里,怎么去。

提高质量,帮助教师专业发展。2014年,我校启动了“素质提升工程”,形成了政府部门支持、科研部门支持、优质学校指导、全体教师参与的四位一体的教研活动。

我校在“质量提升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讲座、研讨班、研讨会等形式,对课题组的教研活动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估,以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促进优秀教师和名师的成长。以质量提升行动为驱动点,完善“学、考、研、评、赛”的教研模式,形成集研究、评价、微课、异构课、智能课堂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模式。

搭建平台,夯实基础,提升素养。在我校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和展示的舞台,让优秀的教师脱颖而出。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校分类分层推进,采取多形式、分阶段、有针对性的科研引领培训策略。

开展理论培训,鼓励教师“为人师表,先为人师”,教研组一起读一本书,写读书笔记,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开展技能型培训,定期开展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让青年教师注重教学基本功的培养。开展实践培训,实施“蓝色工程”,掌握“三传”,即传承教师灵魂(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教师能力(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师德(修身之道、为人师表);学徒要学会“三件事”,即学习理念(教育教学理念)、学习技能(基本教育教学技能)、学习做人(向善求真)。开展研究,项目负责人应制定研究计划,探索新课程新教材教育的有效途径。

团队推进,共同进步,整体飞跃。学校通过科学规范的校本培训,建立了“卓越教师发展共同体”,创新发展模式,聚焦卓越培养工程,扎实提升教师个人素质和人才培养核心能力。

优秀的教师是通过日常的教学和教研来锤炼、打磨、不断培养的。学校重点加强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建设,每隔一周开展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采取教研组特色活动展示周的形式,让老师们各抒己见,让老师们相互产生有益的启发,让校本教研落地。

主题3: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孩子的身心健康关系到无数家庭的幸福和祖国的未来。如何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地对儿童青少年进行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

陈华:首先,要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平台,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世外桃源、优雅花园、学术花园。

让学校成为天堂,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善者不如乐者。”学生要想学好,首先要让他们感到快乐,让他们从“我要学”变成“我要学”。我们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一个天堂,坚持走“快乐读书、快乐跑步、快乐组”的道路。学校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搭建成长平台,为不同特长的学生画出不同的背景。我们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站在舞台中央,展示自己青春的风采。多年来,我校打造了“阳光课间”活动与大型心理健康教育小组辅助活动相融合的特色品牌,通过活动达到育人的最终目的。

让学校成为一个优雅的花园,让学生变得温文尔雅。一、提升学生气质,做到“五点”:头抬高一点,背挺直一点,动作快一点,说话大声一点,笑容多一点;二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学生真正做到“五个一”,即会唱一首歌、会跳舞、写一手好字、爱上一项运动、擅长一种乐器;三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做到“三动”:讲文明礼貌,学会感恩,走向成功的行动。在展览中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我校不仅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更要做一个感恩的人,努力成为“行动在脚下,理想在心中,责任在肩,智慧在脑”的当代中学生。

把学校打造成书院,让学生接受文化熏陶。我们努力把学校打造成安静的书院,让学生的“心”安静而深远。学校里有规律,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让静成为一种力量。在校园里用“入校即进班,进班即静,坐下即学”的标准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达到高度的自律和深度的学习。我们注重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提出了强调基础、积累、过程、细节、方法的“五重”原则,让学生快速成长。我们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要实现“让每一个学生自主发展”的办学模式,需要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执行力强的教师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我们采取“小步快走,分层次”;动手,典型的树;“强调引导,寻求突破”的总体实施策略。通过骨干教师的引导作用,积极培养省市级名师;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辅以校际交流与合作,以课程研究与评价、教育沙龙等形式充分展示教师专业技能。

最后,要办一所“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学校,离不开负责顶层设计的校长的指导。作为校长,要有教育情怀、教育信念、教育责任,争做能吃苦、组织好、合作好、找到平衡的领头雁,打造一支智慧合作的教师队伍,为学生的自主发展保驾护航。

王守琼: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要求。在实践中,厦门二中致力于不断发展和完善培养方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美就是美,美就是美”一直是厦门二中重要的办学理念。前瞻教育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各有各的美,以德育人。通过发现学生的特长,尊重学生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特色,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高层次发展,从而实现德育的教育目标。

遗产。1898年,厦大二中的前身华英学堂成立,华英足球队成立,成为中国最早开展足球运动的学校之一。从“华英”到“二中”,足球已经成为根植于每一位师生心中的独特校园文化,生生不息,博大精深,为学校足球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铺垫作用。学校坚持特色办学,以足球为载体,以足球文化为主题,强化校园足球的教育价值,充分发挥足球的综合教育功能,将校园足球融入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校园足球不仅是文化传递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美的享受,美的享受”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

融合。我们坚信校园足球的“本质”是体育对教育的回归,以修身、强身、启智、美育为目标,五育合一,从而形成“自强、合作、进取”的校园精神。当我们把校园足球人才培养当成育人事业的时候,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风起云涌、五彩缤纷的赛场,更是代表着希望和未来的一代代中国青年,这就是体育的力量。不是每一个走到操场上的运动员,将来都会成为姚明、李娜、梅西,但每一个从小接受了体育理念和精神的孩子,注定在以后的生活中拥有丰富的精神力量——团结协作、激情、勇气、毅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随着身体素质的提高,一定会带来心理素质的提高。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整合。

创新。“各有各的美”的思想可以根据时代发展。去年疫情期间,我虽然回不了校园,但学习并没有停止,学校的各类社团活动都在形式和内容上力求创新,开展得有声有色。除了社团活动的“云秀”,还有线上平板支持比赛、线上十佳歌手比赛、亲子阅读比赛、烹饪比赛、科学实验探究、抗战美术作品创作、英语微视频录制等...每个活动安排在什么时间段,怎么玩,玩什么,都有讲究。五育结合,儿童之家也能实现全面发展。多样化的活动充分发挥孩子不同的特长,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和学习的能力。

陈纯虹:教育家顾明远先生认为,我们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应该根据他的一些自然品质,以及他的爱好和特长来进行教育,使他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这种教育是最好的,也是最公平的教育。基于我们学校的情况,如何打造最适合自己的教育?儿童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看到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和才能,关注个体生命的差异,也是我们对生命真正的尊重。在“现实”文化的指引下,我校提炼出“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通过理念引领学校发展,激发师生活力。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老师要每天用耐心和爱心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得到家长和社会的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教师应该充分自由地发展学生的心理、身体和潜在能力。

让课程突出特色。学校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将优势项目“武术”从体育中分离出来,构建以武术为龙头的体育特色,逐步形成“尊重体育人,奠定人生基础”的办学特色。

给学生学习的权利。以体育特色课程为例,主要包括武术课程、游戏课程、健身课程、竞技课程,其中前三项为必修课,人人参与,是“人气”的体现。竞技类课程设置为选修课,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特长,是“提高”的体现。目前,学校成立了篮球、跆拳道等18个体育社团,让每个孩子都能跟随自己内心的声音,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自然身心健康。

使教师的个性化培训切实可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防疫期间如何指导学生在家做运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各种方法都会有相应的训练。我校每年都会进行课程、班级建设等教师评比活动,积累了一批优秀教师和一些优质教材。

通过不懈的努力,学生的身体素质逐年提高。近三年来,对全区140多所学校的学生体质进行了测量,分别排在第10、第8、第2位。通过体育锻炼,我们可以强身健体,锤炼坚强的意志,塑造坚忍不拔的性格。学校也变成了田径、武术、篮球的传统学校。跆拳道队获得北京市朝阳区“七冠一亚”。武术协会实现了城市组十七连冠,姚期橄榄球队获得全国冠军。

世界是多彩的,社会是多样的,对人的需求是多样的。让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张扬,才是学校最好的教育。

王伟文:社会迈入新的历史时期,教育的发展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我们不能把学生分数的获得等同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偏重认知训练而忽略情感成长。如何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我结合学校的温暖教育谈几点看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71600.html
上一篇低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下一篇 新一轮高考改革详情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