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教育 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

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

常艳丽 宋艳红未来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更高,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瞬息万变的发展。当下,传统教育的边界正在被消解和重构,学生从单一的知识技能学习转向基于培养核心素养为基础的综合能力学习,教师的教学更加注重“因材施教”、适应学生个…

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

常洪雁

未来社会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更高,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目前,传统教育的边界正在被消解和重构。学生正在从单一的知识技能学习向基于培养核心素养的综合能力学习转变。教师的教学更加注重“因材施教”,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需求。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创新面临巨大挑战。本期《教育家》杂志在线圆桌论坛,我们邀请中小学校长,共同探讨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

话题一:疫情背景下,“教育+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困境是什么?有什么对策?

秦长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学校与时俱进,试图解决学生在家学习的实际困难。然而,新的教学模式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如何提高网络教学的时效性,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如何提高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等。教研活动是教师日常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在特殊时期,传统的教研活动无法开展,教师面临一定的困难。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适时而变,化疫情危机为发展契机,改变教研形式,以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开展线上智能教研活动,与“停课学习”相呼应。智能在线教研是帮助教师掌握在线教学实践知识,迎接在线教育新挑战的教研。是基于新场景的在线教学知识、策略、方法的专业指导。

它是思想和行动的灵魂。首先,我们开展全员网络视频会议,让教师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为网络教育教学做好思想准备。

自上线教学以来,通过视频直播教研,开展“三清四智”常规在线智能教研。《三清》聚焦今日教学,分享今日精品课堂片段和微课,解决今日困惑的教学问题,提炼今日教学成果;“四明”就是展望明天:明确明天的教与学的情况,解构明天的教学内容,规划明天的课堂活动,讨论明天的作业设计。本次教研活动的坚持,有效解决了网络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等问题,使教师增长了知识和技能,基本形成了网络教学的实践技能。后期远程协同教研、线上线下混合教研等新的教研活动不断涌现,各年级教研团队积极探索新技术,线上智能教研小组预热、专业引领、精准帮扶,全面促进教师成长。

面对新时代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更高要求,教研形式应向个性化、精细化、优质化方向发展。

2020年秋季学期,在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研的基础上,还构建了教师梯级成长体系,积极派出教师外出参与各类教研活动,帮助青年教师从合格走向优秀,骨干教师从优秀走向优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利用智能平台,将教师教研的时间轨迹、路径轨迹、行为轨迹、成长轨迹纳入大数据分析,基于教师性别、年龄、教学学科、专业能力等基础数据,给予教师更科学的教研建议。总之,学校只有紧跟信息时代的发展,努力践行智慧教育,才能全面育人,高质量发展。

阻断琳琳:这场疫情带来的未来教育“实验”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强大魅力和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可操作性。与此同时,网络教学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和不足也引发我们思考:网络教学对人类发展有什么价值?如何将线上教学积累的宝贵经验运用到线下教育中?

第一,学校必须突出为国家培养人才,以德育人的功能。回归教育的根本价值,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逐步丰富人生的意义。未来网络中不仅有正义、勇敢、善良,还有邪恶、丑陋、低俗空。网上学习可以实现知识的积累和增长,但虚拟人际社区很难促进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成长。学校要回答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是有价值的,什么样的价值观能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等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复课后,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德育活动,帮助学生提高思想品德,塑造健全人格。如以“弘扬抗疫精神,激发奋进力量”为主题的升旗仪式,“居安思危,安全与我们同在”,帮助学生了解如何树立网络和生活中的安全意识。

第二,培养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形成面向未来的学习能力。回到校园后,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从学习的参与者变成设计者,是我们关心和考虑的问题。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我们把自我成长和自我学习能力作为班级管理的重点。比如“自主学习学习方法指导”系列教育,开启每日晨会,每天唤醒学生纠正学习习惯,自我调整学习状态,自我管理课堂行动。线下学习后,学校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价值,尤其要加强“好习惯+好方法”的培养,做一个独立负责的学习者。

第三,借助大数据学习诊断,全面实现因材施教。有了大数据的积累和分析,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改变班级授课制下教学的千篇一律,这为存在“大班额”现象的学校促进学生的全面和个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线下学习后,仍然使用“K12+钉钉平台”的网络技术资源。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掌握学生的能力底数,重新设计教学内容,课后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互动指导。

第四,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创建平台,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强化实践”是近年来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一大重点,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我校一直积极探索基于情境和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索性、体验式实践活动。随着信息化校园建设的推进,我们逐渐开始探索数字化环境在实践学习活动中的应用空,如线上线下实践作业设计、将实践学习的评价融入K12综合评价平台、完善网络中实践学习的过程记录机制空。

第五,探索课堂教学流程再造,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未来的社会生活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去探索如何让最有价值的学习发生。教研组的研究要从“教师怎么教”转变为“学生怎么学”,并对过去的典型经验进行转化和演绎,迭代设计,探索课堂教学过程的再造,从而唤起学生的深度学习。在这方面,我们学校做了初步的尝试。例如,在教学过程改进的研究中,数学教研组形成了“问题指导——互助解疑——检测评价——总结反思”的新路径。

议题二:当前家校关系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如何顺势而为,化危机为机遇?

郭广恒:纵观现在,家校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的,但同时也有紧张和尴尬的时候。最近网上热议的“家长退群”“家长该不该检查孩子作业”等话题,直接反映了这些问题。

家庭教育更多的是基于孩子个体和家庭本身,解决更多的是性格问题。家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是没有时间,工作节奏快,没有时间陪伴和教育孩子,对老师和学校寄予了太多的期望;第二,他们不会教。很多家长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家庭教育和训练,仅仅依靠过去一些简单的经验,带领孩子走上坎坷的人生旅程;三是应对不力,防范意外冲击的思想准备不足,如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变数,儿童沉迷手机网游等。

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基于学生群体和班级教学,既要解决个体问题,也要解决共性问题。学校的老师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束手无策,每天面对几十个性格各异的学生。他们要有感知力,学生双方都要接受,家长也要高兴;二是能力的难度,面对时代的快速进步和学生的变化,缺乏自学,缺乏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第三,缺乏整合力量,缺乏引导家庭教育的方法和动员家长参与的智慧。

现在的老师不仅要教好学生,还要带好家长。家长不仅要面对紧张的工作,还要跟上学校教育的节奏,配合好。家校关系存在一些小的挑战和矛盾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要看到新的机遇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把挑战变成机遇,与家庭和学校一起创造未来。

想法一致。家长和老师应该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携手共舞,想一个地方,推一个地方,而不是推脱或者袖手旁观。只有家庭教育奠定了坚实的成长基础,学校才能蓬勃发展。观念的差异是家校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面对孩子的教育,老师和家长只有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通信多样性。可以进行多层次的家长培训,也可以通过微信、QQ等渠道从不同角度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更加理解和支持学校。比如我们学校特别注重收集家长面临的典型问题,开设“一心一意”专栏,对家庭教育进行全方位指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家长提供更优质的大数据作为教学参考,很受家长欢迎。

全员参与。家长参与学校和班级工作越多,他们就越能理解和支持学校的工作,越能了解自己的孩子。教师不仅要管好学生的课,还要管好家长的课,通过家长进学校、进课堂丰富学校课程,让家长了解课堂教学,不断提高家校和谐。

规范办学。家校关系中的很多矛盾都是因为办学不够规范造成的。比如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班级群里表达不当等等。,会让父母产生抵触情绪。这就需要学校注意规范教学行为。

同理心。随着家长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对教育的期望更加多元,对学校和老师的要求也更高。基础教育承担了太多“基础”的东西,这也是产生矛盾的重要原因。作为家长,要主动承担起与老师和学校沟通的责任,形成更好的共识。

袁月娥:家校合作以“教育”为目标。真正的家校合作,需要学校尽可能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赢得家长对学校管理和发展的认可,也要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匹配。随着家校合作的深入,手段和方法不断丰富,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家校合作教育持续升温,形势不断好转,但机遇的背后也隐藏着一定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成为家校合作教育的新常态。

打破传统壁垒,家校沟通多元化。随着网络平台的多元化发展,家校沟通更加便捷。借助微信群、QQ群、钉钉群等。,家校沟通可以节省时间,实现资源共享,拉近彼此距离。但由于家长认知水平不同,一些钉钉群、微信群成为家长打广告、投票的平台。针对这种情况,在建立钉钉群、微信群之初,老师就要明确交流群的意义,提出发布内容的准则,让家长成为孩子快乐成长的见证席,温暖传递的新闻区,正能量的传递场。

区位优势辐射,导师水平现代化。依托国家高新开发区优势和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的“三高家庭”背景,借助家长资源开发校本家长课程,如开设“名家家长论坛”专栏,借助家委会的力量组织家长积极报名。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所谓“知识不缺,专长不缺”。每个家长的讲堂对孩子来说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也是对课堂上知识的补充。

网络渗透,形象宣传,舆论导向。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当学校和家长沟通不畅,出现矛盾时,家校问题就可能被放大,导致学校遭遇信任危机。学校要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宣传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各种活动,展示自己的良好形象,增强家长对学校的认同。同时,要不断完善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主动接受社会和家长的监督,赢得家长对学校的信任。

家校沟通方便,责任边界模糊。在家校沟通更加便捷的当下,个别老师把自己的工作转嫁给家长,比如让家长代替自己批改孩子的作业。个别家长认为,送孩子上学,教育孩子的责任就交给了学校和老师,自己可以当“店小二”。家长和学校在认识上的偏差,会导致家长和老师的责任边界模糊,影响家长和学校共同教育的效果。

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唤醒家长的责任感,让家长和学校保持一致的目标理念,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学校要成立家委会,挑选一些有大局意识、有领导力、有号召力的家长加入。

其次,要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意识和能力。学校可以创新家长培训形式,搭建平台,让家长有机会向教育专家提问和学习,听取其他家长教育孩子的经验,参与孩子的教育和班级教育的评价。

与家长和教师的有效合作,将形成家校共育的整合优势,有助于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只有各方都不缺位,都有好的定位,疏通家校教育不同步、不合拍的堵点,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

刘建国:师德主要表现在:是否热爱学生,是否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是否热爱本职岗位和工作。有的老师专业素质不高,上课只会照本宣科;有些老师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耐心...采取以下措施解决以下问题,可以促进家校关系的健康发展-

做好新生入学适应工作。每年新生入学,我经常听到家长对老师说这些话:“孩子是你的。不听话,打骂,就当自己的孩子。”但是,一旦孩子出现问题,比如老师真的体罚孩子,家长肯定会不高兴,甚至会向上级部门投诉。也有家长表示,“我孩子小学学习成绩很好,但是进入初中以来,学习成绩下降,数学第一单元考试不及格。是孩子的智力问题还是老师的原因?”这种情况下,老师要耐心引导家长,让他们不要感到焦虑。孩子上初中后,科目增多,压力变大。每门学科的学习方法都需要孩子逐步摸索。孩子适应快,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基础,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一般来说,期中考试结束后,大部分孩子都能适应初中的学习和生活。

家校沟通渠道要畅通。家校沟通的方式很多,比如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开展家长志愿服务活动等。学校要多渠道、多层次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及时沟通,消除误解。家校沟通,我们特别强调老师要抽时间家访,密切家校关系,充分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促进家校协调,提高教育效果。

两个学校都应该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当学生在学习、交友、心理等方面出现问题时。,老师在邀请家长和他们交流的时候,要冷静,找到和家长讨论学生教育的最佳方式。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家长必须通过老师的协调来解决问题,不能自行直接干预。

师德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质量的保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严格自律,谨言慎行,努力赢得家长的信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家长要尊师重教,有问题通过正常渠道向学校反映。如果师德有问题,学校不能不管。要认真调查,秉公处理。这样做的话,家校关系会更和谐。即使教育教学中出现一些小问题,家长也会给予理解和支持。

最好的家校关系是:到位但不越位,帮忙但不添乱,补台但不拆台。在教育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永远是学校的盟友,班主任工作的坚定支持者。对于学校来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师德建设和专业发展两个关键点上不断努力、毫不懈怠,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牛鼻子”。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教书育人的质量才会提高。

金俊友:教育是希望亿万家庭过上美好生活的民生工程。随着家长对素质教育的更高期望和要求,家校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多接触,少见面——换个方式。目前家校合作的典型方式是各种家校微信群、钉钉群等。看似联系频繁,交流热闹,但实际上家长和老师见面的机会很少,关系疏远。如何缓解「痛点」?我们一直持“有进步就请家长,有问题就家访”的观点。让老师给予真诚温暖的指导,陪伴孩子克服成长中的困难,战胜挫折。我们还通过“携手共建省级文明校园”、“家长推门”、“家长监考”等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生活中,见证学校发展和孩子成长的全过程。开通留守儿童家长热线,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春节和节假日,农民工返乡时,会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详细反映孩子在学校的具体表现,与家长一起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高标准,低要求——承担责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希望学校能够承担起对孩子品行、成绩等方面的教育责任。有的家长甚至对学校提出过高的要求,从“有机会学”到“好学”,择校现象严重。比如歧视农民工子女,嫌弃农村孩子卫生差,水平低,不让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在一个班。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会认字,会数数。老师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被视为体罚、虐待甚至伤害。家校矛盾突出,各自责任不清。

父母的责任是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我们要求家长遵守家长家庭教育行为准则,如积极参与家校合作和社区活动,尊重老师和社区工作者,理性表达合理诉求,利用好各类教育资源,发挥家庭、学校、社区协同教育的作用。学校的责任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德育为根本任务。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学校要合作,共同培育,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把立德庶人落实到位。

成绩好,质量差——注重实效。个别家长只关心分数,而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生活和劳动教育方面。孩子们不允许做家务。很多孩子到十四岁还不会洗内衣袜子,导致孩子综合素质差,人际关系不和谐。如何引导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是我校重要的研究课题。为此,我们做到了“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教材、定教师、定学生。学校是家长学校,校长是家长学校的第一责任人;“四学”,即系统学、快乐学、灵活学、针对性学,经费安排合理,保障充分。大一入学,家长上课,每学期不少于四次家校交流会。除了家长课堂和“家长心理工作坊”的面对面交流,我们还通过学校微信官方账号广泛动员家长学习辅导知识,了解辅导动态,提高综合素质。

迎接新时代的挑战,解决当前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推进综合治理,确保家校合作的有效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观诉求。真正构建新时代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使他们成为时代新人。

胡: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家校关系也呈现出一些新的情况。对于家校合作教育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化危机为机遇,是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有以下对策-

首先是成立一个组织——家长委员会。这既是上级文件的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建立校级、年级级、班级级家委会,让家长在学校工作中发挥有效的建议和监督作用,特别是要保证家长能够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督导评估、学校管理以及涉及学生利益的重要决策。比如我们学校实施的服务性收费、代办性收费、大型活动或改革事项,都要事先征求家长委员会的意见,以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二是设立制度——家长开放日。学校每月设立“家长开放日”,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一天,家长可以深入校园,上课,观摩升旗仪式,社团活动等。,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环境,师生教与学的过程,拉近家校距离。经过一天的体验,家长通常会认同学校的理念。”家长开放日”也是“校长接待日”。这一天,校长尽量不出门,让家长有机会和校长面对面交流。

三是搭建平台——家长学校。坚持办好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对于改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在利用好省市家长学校的课程设置、专业师资等资源的基础上,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把能否胜任家庭教育课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采取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增加对学校教师的培训;积极开发家长培训校本课程,除了为家长提供讲座培训外,还为单亲家庭等特殊群体提供个性化的专业培训和指导。

四是开发特色课程——家长职业课程。父母从事多种职业,每个岗位的工作性质和技能要求都不一样,各有特色,这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学校致力于依托家长资源开展特色活动课程,定期邀请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家长走进学校,走上讲台,向孩子们介绍自己的作品。比如邀请身为医生的父母参加“防蛀牙”、“防近视”等课程;当消防员的父母被邀请上一堂“消防安全课”……对于父母被邀请讲课的学生来说,会以父母的职业为荣,进一步增进亲子关系;对其他同学来说,扩大了知识面,增加了对社会职业的了解,形成了尊重和热爱劳动的意识。

第五是进行一次探索——家长志愿者。在家长中选拔志愿者,组建志愿者团队,是学校推进家校共育,建立新型家校关系的一种探索。主要方法是在新学期开学、大型活动等组织家长到校参加。,协助老师安排新生入学,维护道队秩序。在与老师合作的过程中,家长可以亲身感受到学校面临的困难和老师的辛苦,真正体会到同理心,从而实现家校同向。

新时代将产生一种新的家校关系。学校要与时俱进,发掘家校资源,创新工作方法,努力构建积极和谐的新型家校关系。

议题三:校长应该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管峻:创新人才是国家的重要人力资源,对国家的发展前景、安全和福祉至关重要。疫情期间和后疫情时代的“双循环”发展模式,让我们感受到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转型升级和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五育并举”一方面是为了弥补体育和美育方面的短板,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增值。创新是一种综合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的一种综合思维能力。它是抽象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内部省力、元认知等平衡发展和复合作用的结果。是一种有规律的、可培养的思维类型。

我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方面进行了探索。我们以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生命成长为核心,以“五育并舉”思想为引领,以“一专、多能、零缺陷”为育人目标,开发了“5+5+3”小海螺生命成长课程,以发展学生六大任务为目标——即培养学生有一个远大的梦、一条文化的根、一副健壮的体、一张自信的口、一颗聪慧的脑、一双灵巧的手。课程设计以基础、个性、超越、未来为课程文化建设理念,以“基础+特色”为课程建设的“内系统”,通过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特色课程进行镶嵌式整合,体现课程开发校本化理念。以“超越+未来”为课程建设的“外系统”,努力打破学科界限,促进课程融合,重点结合“月探究”主题融合课程,确定植爱月、读书月、劳动月、致远月、国学月、探索月、健美月、思齐月八个月主题,每月一个研究主题,低年级以“主题板块式课程”为主,中年级以上以“主题研究课程”为主,利用社会实践大课堂活动设计,结合“海洋节”“科技节”等特色节日,开展一年级的“姓氏真奇妙”、二年级的“中国茶文化”、三四年级的“桥”等项目制学习活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71709.html
上一篇至诚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遇见真善美
下一篇 幸福教育行动研究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