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新闻 “西迁精神”的由来与内涵

“西迁精神”的由来与内涵

史瑞琼 张琢悦60多年来,西迁的交大师生克服重重困难,用青春和汗水在西北建设了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在交大西迁的洪流中,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筑成了“西迁精神”的丰碑……60多年前,数千名交通大学师生响应国家号召,告别繁华的上海、扎根古都西安,…

史瑞琼张卓悦

60多年来,西迁的交大师生克服重重困难,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建成了西北著名的高等学府。在交大西进运动的洪流中,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筑起了“西进精神”的丰碑...

60多年前,数千名交大师生响应国家号召,告别繁华的上海,扎根古都Xi安,为国家建设和西部文化教育事业奉献青春。

2017年11月,15位西迁的交大老同志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信中说:“通过多年在西北的奋斗,我们形成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发扬传统、艰苦奋斗’的西迁精神,在师生中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2017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作出重要批示:“向响应国家号召投身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Xi交大的师生传承‘西进’精神,为西部开发和国家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2018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再次提到西迁老教授的来信:“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千百万老百姓是最伟大的,他们的幸福就是奋斗。”

60多年来,西迁的交大师生克服重重困难,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建成了西北著名的高等学府。在交大西进运动的洪流中,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筑起了“西进精神”的丰碑...

“顾全大局”的责任精神

20世纪50年代,被誉为“东方麻省理工学院”的交通大学,从繁华的上海搬到了古城Xi安,扎根于中国西北的黄土地。这次转校不仅仅是空之间的转校,更体现了交大人爱党报国的使命和为人民服务的情怀。

“党叫我们去哪里,我们就背上行囊去哪里”“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任职创业”……回望交大西迁,西迁群体的爱国热情似乎就在眼前。

1955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交通大学从上海迁至Xi。大学西迁是新中国国家调整产业建设、文化发展和高等教育布局的重要举措,影响巨大,意义深远。1955年5月25日,时任交大校长的彭康向师生宣布了西迁的决定。

大学西迁时,彭康已进入天命之年,但他以非凡的毅力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完成了西迁的使命。在表达对学校搬迁问题的看法时,他一开始就明确表示:“我们多科性工业大学如何发挥作用,应该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合理部署来考虑我们学校的问题”。短短几句话,道出了老校长心系国家发展、为民办学的真情实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的庄严承诺:“扎根西北,我愿尽全力办好Xi交大。"

这种爱国心体现在广大教职工身上,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生动的教育故事。

秦岭白云,关中平原真富饶。

周秦汉唐是古都,工业重镇是现在;

交大西迁任务重,Xi安建校热情高。

适应文化、教育、工业、农业,经济建设达到高潮。

1957年9月的一个早晨,陈站在俯瞰秦岭的交通大学东门,写下了这首《迁校随想》。今年,他和他的妻子带着四个孩子乘坐第一列专列从上海来到了Xi。临走前,他把在上海的两套房产交给了上海房管部门。“既然你去了Xi安,在西北黄土地上扎根,就不要再为房子发愁了。钱是身外之物,不值得你操心。“38岁,是交大西迁中最年轻的教授。

中国“电机之父”钟兆林先生57岁时搬到学校。他谢绝了周恩来总理的考虑,他年纪大了,妻子需要卧床养病,不用照顾Xi安,独自去了Xi安。他感人的故事在Xi交通大学的师生中口耳相传,至今为人称道。在他的激励和推动下,他所在系的大部分老师都搬到了Xi安。

老马遥遥无期,志在千里;在烈士生命的暮年,他的内心是强大的。就这样,年近六旬的钟兆林不辞辛劳、亲力亲为,帮助Xi交大电气工程系在一片荒凉的黄土地上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逐渐成为国内基础雄厚、规模庞大、设备日益完善的高校电气工程系。

西迁前后,以钟兆林、陈大钊为代表的一批党外人士,旗帜鲜明地拥护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坚决拥护校党委的决定,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体现了崇高的家国情怀,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颂歌。

钟兆林教授掷地有声地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支援西北是每个教师的责任。”陈大钊教授坚定地说:“迁到Xi安,是政府的决定,是祖国的号召,对国家工业建设意义重大。因此,我们必须坚决响应这一号召。"赵福信教授满腔热情:"我五十多岁了还年轻,在西北还有很多事要做!"

和上述教授一样刚强勇猛的,还有一批民主党派的代表,他们把党和国家的需要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放弃了上海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带着自己的家庭和家人,来到了当时还比较艰苦的Xi安,决心为祖国西北的建设建功立业。

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表现了与党同心同德的高尚情操,共同锻造了可歌可泣的“西迁精神”,这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顾全大局”的精神写照,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响应党的号召,为祖国西部建设作出无私贡献的壮丽凯歌。

“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

向西,向远方。在西迁的过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交大学生在西迁建校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辛苦和辛苦的日子,以及他们所攒下的那种辛苦和辛苦。

直到现在,80岁的潘际教授还清晰地记得,老一辈的交通大学学子满怀憧憬和希望,在西行的列车上,一派欢快的景象。“60多年前,激情燃烧的时候,我被为国家建设而奋斗的火热生活深深吸引,被开拓、创造、创新带来的快乐深深吸引。”

回溯60多年前,交大师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怀着“进军科学,建设西北”的远大志向,从黄浦江畔的上海奔赴古都Xi安,意气风发地投身祖国西部建设,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

他们中有著名的教育家和教授、讲师、助教、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也有厨师、理发师、花匠等后勤服务人员,甚至还有酱菜厂、煤球厂的工人。

“长安好/建设需要支持/十万健儿湖海/吴侬软语满街/何必记江南!“这首写于1957年的《忆江南》,道出了无数西迁交大人的心声。充满豪情壮志的词人是申,一位从上海移居西方的名医。66岁时,他来到Xi安新学校的小诊所,为师生服务了八年。

“我已经在Xi交通大学工作了60多年。回想起那段搬到学校的经历,我的血液还在沸腾。那时候每个人都有一种精神,一种为了国家的富强而拼命奋斗的精神。"西迁教师、中国工程院首任院士谢有白回忆道。

当时Xi安的条件非常艰苦:道路不平,灯光不清,电话不通,供水非常紧张。开学的时候,兔子在校园草地上跑来跑去,半夜甚至听到狼嗥。冬天教室里只有一个小火炉取暖,洗脸的水还得在工地上端上来...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都精神饱满,干劲十足。

总经理任梦麟作为学校后勤事务的管家,带头承担起建设新学校的任务。为了保证交大顺利西迁,他带领的交大工作组和工地施工人员必须在一年内完成11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当时,有2500多名工人参加了建设。他们没日没夜地工作,每晚都加班,春节期间只请了三天假。大年初四,他们照常开工。

据当时参与施工的基建科科长王回忆:“那年冬天特别冷,风雪交加。地面被积雪覆盖,气温低至零下15摄氏度。施工队的同志住在工棚里,与工人同甘共苦,没有人抱怨。大家从来不考虑个人,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完成迁校任务,支援西北。”

“当年放弃个人生活优厚待遇的教授先生们是英雄,为交大搬迁默默奉献的建设者们更是英雄。”迁校时正值青春年华的吕烈英教授说。

“无私奉献”的标杆精神

大学之道,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西迁精神”最可贵的是全体教职工兢兢业业、工作第一的无私奉献。

1956年,刚到Xi安的老师们不能休息,就下了火车,忙着准备开学。9月下旬,新学期正式开学,但一切都井井有条。“这就是交通大学学生的素质。开学一天不耽误,转校课程一天不少,转校原教学实验计划一天不耽误,这是那个时代的奇迹。”陈廷宽教授自豪地说。

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有大班”的教学理念,都高度体现了交大西迁学子对工作的热爱和对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热情与期待。

作为学校搬迁的领导者之一,热能工程先驱陈大燮抛弃了上海优越的生活环境,卖掉了自己在上海的房产,和妻子一起第一批到Xi安参加了学校的修建工作。1957年,在Xi安部分新生入学仪式上,陈达燮说:“我是交大的教务长,包括上海段和Xi安段,但首先要给Xi安段的学生上好课。”话,坚定了大家投身西北的决心。

数学家张虹,早年留日,转学时是交大的副教务长。他是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高度认识学校搬迁问题的。他曾说:“西北是祖国强大的工业基地,急需一所专业齐全、实力雄厚的学校为她服务。所以要争取交大西迁,支援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党中央、国务院发出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号召后,他毅然带着患病的妻子和体弱的女儿在Xi安打头阵,满腔热情、夜以继日地投入到紧张而艰巨的校舍建设工作中。面对讲师严重不足的困难,多年忙于行政,离开了讲台。他再次拿起教鞭讲课高数,努力在教学一线。

被学校授予“终身教授”的赵福信也于1956年随学校西迁,在Xi安扎根40余年。从事大学物理教学和研究近70年。为交大基础物理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为老交大“厚基础、严要求、重实践”教学传统的确立,为我国大学物理教材的编写做出了突出贡献。

据傅景昌回忆,赵老师教得“透彻,没有书本和手稿,只发讲义,边板书边滔滔不绝。他刚填完两块黑板,就听到下课铃响了,几乎每节课都一样。他对教学时间的控制非常准确。”同时,赵先生与著名物理学教授邱、等合作进行基础物理课程的设计、教学和实验改革,为交大老传统的确立做出了突出贡献。

随着第一批西迁移民的默默感染和影响,越来越多的交大人正沿着先辈的足迹大步前行,他们的脚下充满了声音。

Xi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蒋壮德回忆起西迁教授们的辛苦,感叹至今历历在目:“我的导师赵卓贤教授指导我从几何测量开始科研工作。当时他病了,一直坚持认真修改我的论文;已故的瞿良生院士冬天家里生了炉子,让我去函馆的家里讨论了很久的动态数据处理……”

“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人,我们传承‘西迁’精神,就是要传承这些老师的精神力量和无私奉献。我们常说,不忘初心,就是要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把Xi交通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这些都是我们继续为之奋斗的动力。”姜壮德深情地说道。

84岁的安交通大学退休教师胡乃赛认为,交大西迁最珍贵的是搬来了一批有思想、有爱心的人。他们不仅在西迁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成为我们治学的标杆。

电信学院院长、2017年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关晓虹,1995年留学回国。面对母校和众多东部高校伸出的橄榄枝,他毅然选择回到当时生活和科研条件还比较落后的Xi交通大学,从事系统工程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我所在的系统工程研究所的领导和老教师,大部分都是西方人。胡宝生、万等老教授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对我影响很深。”关晓虹说“西迁精神”首先是要有大局观,他选择回来也是受到老先生们的感染。

“发扬传统”的创新精神

伴随着“西进精神”的传承,Xi交通大学走出了一条实事求是、超越自我的开拓创新之路。在新时代,Xi交大正以“西进”的内涵和实质为指引,创造和升华新的实践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Xi交通大学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断迎来发展新机遇、创新新模式。

2014年,Xi交大正式开启中国西部创新港科技建设。2020年全面投入使用后,将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中心、国家科技成果研发平台、中国第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Xi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曾认为,这将是交大搬迁后的第二次创业。“作为教育部和陕西省共建的国家级项目,是xi安交通大学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Xi安交通大学将高校与社会有机融合,充分发挥高校引领作用的积极探索。”

同年,Xi交通大学还发起了“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成立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得到了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已收到英国、法国、意大利、中国周边国家等40多所高校的响应。

2017年9月,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中,Xi交通大学入选中国36所世界一流大学。同时,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8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2018年1月,在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Xi交大主持的7个项目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Xi交通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数量位居第二。

这一系列围绕“双一流”和“创新港”建设的改革也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今年,继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经济学和商学首次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ESI世界排名前1%的学科增至14个之后,材料科学也于近期进入世界前1‰,学校前1‰的学科增至2个(工程和材料科学)。

在上海软科学发布的“中国最佳学科排名”中,Xi交大的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和工程热物理与力学位列全国第一并进入前1%,进入的学科数量位列全国第五。

今天,Xi交通大学不仅是重要的人才库和智力库,也是西部地区顶尖的科教高地。这一切离不开浩浩荡荡的西迁,也离不开Xi交大人对“西迁精神”的传承和弘扬。继承和发扬“西迁精神”,让它永放光芒,成为Xi交通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力量和动力源泉。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发扬传统、奋发图强”的十六字“西迁精神”已经深深植根于百年交大的血液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经久不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7172.html
上一篇美国智库服务政府决策的特点与启示
下一篇 当数字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 直播成为新农活……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