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新闻 清末两位清醒者

清末两位清醒者

十年砍柴赵烈文,常州阳湖(今武进)人,字惠甫,号能静居士。赵烈文在曾国藩晚年时随侍左右做贴身幕僚,曾国藩对这位年轻人很信任,两人常在密室中谈论朝政,臧否人物。赵烈文将这些谈话记载于《能静居日记》,其中人们熟知的是其在同治六年(1867)六月…

十年劈柴

赵烈文,生于常州(今武进)阳湖,本名惠甫,能静居士。在曾国藩的晚年,他在赵烈文担任私人助理。曾国藩很信任这个年轻人,他们经常在密室里谈论国家大事,否定人物。赵烈文在《能经居日记》中记录了这些对话,其中众所周知的是,他在同治六年(1867年)6月20日预言,清朝将在五十年内灭亡,因为“吸心腐烂”。

当时,湘军和淮军已经平定了东南,开始了洋务运动。整个国家的天气似乎有了一些好的变化,一些会唱颂歌的人甚至称之为“同治中兴”。中兴第一大臣曾国藩对中兴的品质还是足够清醒的。这一天,曾国藩听了北京来客介绍首都的社会情况,他十分关切地对赵烈文说:

“北京人说,杜云门的天气很坏,明火执仗的案件时有发生,乞丐蜂拥进商店,甚至女人都光着身子不穿裤子。穷人精疲力尽,害怕改变。他们能做什么?”

赵烈文回答道:

“天下治安,一统久了,必然会驯服地分裂。不过主要动力重,大气不开。心碎了,局不散。强度上,改天之灾必先根本仆,后邦无主,民自治,不出五十年。”

这时候,曾国藩虽然认为国家大事难,但他并没有崩溃,于是和赵烈文争论起来。然而,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赵烈文的判断。

赵烈文死于1894年,但他没有目睹清朝崩溃的最终结局。而他的老乡学妹赵凤昌(大概是同种族的)不仅仅是见证者,也是这个过程的参与者。

赵凤昌(1856-1938),常州武进人,比赵烈文小24岁。他是晚清宪政的代表人物,甚至是民国的推动者之一。

赵凤昌十几岁的时候家里很穷。他辍学后,在一家银行当学徒。朱富看赵凤昌聪明,不是池中之物,就给了他一笔钱,捐了杂活,分到了两广当候补。他二十岁了。到广东后不久,赵凤昌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张之洞。张之洞早年在京城“清派”中举足轻重,后赴广州做两广总督。张之洞很欣赏这个聪明、勤奋、了不起的年轻人,很信任他。他让赵凤昌担任巡抚衙门的文案,参与一切机密。

初到张之洞身边,赵凤昌做了一件让张之洞刮目相看的事:他说服张之洞重开“赌约”。中法战争后,两广衙门缺钱,却无法增加土地税和营业税。钱从哪里来的?赵凤昌告诉张之洞,广东人好赌,他们很难白给政府钱,但愿意花大钱开赌场。“赌洪”是中了乡试后,赌赢的人的姓氏。因为关系到朝廷的抛才大典,有辱斯文,已经禁了很多年了,但是外国人还是开始在澳门赌博,广东士民也陆续往那里送钱。而不是这样,这些钱应该是政府自己赚的。

赵凤昌历史上最大的贡献:一是策动了“东南互保”;二是武昌起义后,成为“南北和平”的推动者之一。

1900年,慈禧老太太疯了,向十一国宣战。但稍有见识的人都看得出来,这是一场必败的战争,会把中国引向万劫不复的地步,洋务运动积累的基础必将化为乌有。当时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等贤人忧心忡忡,但朝廷宣战,是全国上下的决一死战。一个地方官员怎么能置身事外呢?

为了自己的家乡,为了中国,赵凤昌不能和慈禧老太太一起疯。于是张謇、赵凤昌、盛宣怀等人在上海出谋划策,分别游说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主张拒绝从北京追击“乱命”,自行与外国列强签订和约。为了让他的“老板”放心,赵凤昌给张之洞发了一份电报,伪造了一份电文说:

电,西二宫,有一个目的是保护各总督的领地,并帮助庚申使狄青留在北京,与其他国家会合。

而张之洞却是一个探花出身的臣子。仕途久了的他不敢相信,打电话回去问这个“外国势力”从何而来。赵凤昌马上拉了常州老乡盛宣怀为他背书,他对盛宣怀说:

“捏亡国之旨,捏救国之旨?也叫外电,就是西方人的电。如果我们能闻到,那只是交流。”

意思是我们从在上海的外国人那里得知了这个消息,但是没有看到原文。为了我们的国家,我们只是把它传达给了州长。就算乱来,也不过是“信谣、造谣”之罪。

于是,盛宣怀把赵凤昌发给张之洞的电报抄了一份,分发给各省督抚,表示确有其事。赵凤昌复电张之洞:“艺声也得到了外国的电,已经通电到各省。希望马上公布,这样才能保得住,避免意外。”接着,南方各省代表来到上海,与各国驻上海领事机构签订协议。就这样,“东南互保”完成了,华南免于一战。

1911年武昌起义后不久,上海光复。上海南洋路10号赵宅赵凤昌“惜阴堂”,成为南北权贵的聚集地。赵凤昌充分利用自己与南北重要人士的私人关系,从中斡旋,出谋划策。黄兴在汉阳被北洋军打败。回到上海后,他在赵凤昌家里会见了张謇、程德全等人。唐赴上海议和,还在赵宅会见了黄兴。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回国,第二天下午就去“喜印堂”向赵凤昌求教。

今天很多人都知道,张謇在推动清帝退位和南北和解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实赵凤昌的贡献不亚于张健。

晚清常州的两位赵圣贤都很清醒,但赵凤昌比更难对付。赵烈文是一名佛教弟子,他的日记处处透露着幻灭感。他对国家的未来感到悲观。但是,面对“人心惶惶”、“崩溃”的局面,赵凤昌积极行动,两次阻止富庶的南方受战乱影响,避免了生命的损失,为中国保留了一线生机。

(来自家国天下:晚清历史剪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7971.html
上一篇贝索斯的长期主义
下一篇 颜真卿,不仅仅是书法家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