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新闻 户籍制度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 重大挑战

户籍制度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 重大挑战

蔡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主要通过劳动力市场机制得到了广泛的分享。这种发展的分享性质及其实现机制,与特定发展阶段和发展类型密切相关。随着中国延续30年(1980-2010年)的人口机会窗口或将关闭,二元经济发展阶段最显著的劳…

蔡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成果主要通过劳动力市场机制被广泛分享。这种发展的共享性及其实现机制与特定的发展阶段和类型密切相关。

随着中国持续30年(1980-2010年)的人口机会窗口即将关闭,二元经济发展阶段劳动力无限供给这一最明显的特征趋于消失。具体来说,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放缓,城乡就业的扩大和资源的再分配不再按照以前的节奏进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也在加速减弱,以发达国家为主要对象的国际贸易特征趋于减弱。

这些变化也反映在社会发展领域,不仅收入分配改善放缓,社会流动性也趋于降低。我们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观察社会流动性及其变化趋势。社会流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关系到各个群体的社会认同的变化,涉及到社会阶层结构、居民的幸福感和社会公平,以及社会是否具有凝聚力。通常通过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对迁移空的选择,即横向流动,个人和家庭实现自身、人口排队、代际职业变迁等纵向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的刘易斯式二元经济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为核心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导致产业结构和区域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然而,由于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和人口变化,近年来,这种劳动力转移速度进入了明显放缓的阶段。劳动力跨城乡、跨地区、跨部门的横向流动放缓,必然会对社会的纵向流动产生职业、收入状况、社会地位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在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快速变化、教育水平大幅提高、劳动力大规模大范围横向流动的阶段,职业结构往往向更高层次的人力资本含量和社会地位升级,相应的变化也比较迅速,因此整个社会的流动性较强。同时,社会在创造更多向上流动机会的同时,并没有使另一部分人以同样的概率向下流动(即向上流动多,向下流动少),这意味着经济发展是共享的,而社会流动是帕累托改进的。

可以抓住影响职业结构变动的两个重要因素,观察社会流动的变化趋势:一是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这是职业结构变动的需求侧因素;二是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水平提高,这是职业结构变化的供给侧因素。两者的快速提升促进了职业结构的高度化,相应地导致了社会纵向流动性的增强。

人口膨胀、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的快速发展只是特定发展阶段的现象,任何时代都必须保持社会流动性。因此,保持和提高社会流动性的方式不应该是唯一的,而应该与时俱进。诚然,发展是解决发展中问题的根本途径。为了应对经济放缓,把蛋糕越做越大,无疑是对的。与此同时,我们将在后面看到,通过改革消除中国现有的各种体制障碍,可以显著提高社会流动性,更合理地分配蛋糕。

社会流动性不足不仅是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而且这种差距还会代际传递,导致社会分层固化,社会凝聚力下降。因此,政府旨在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努力不仅包括实施累进税和转移支付等再分配制度,还包括有利于促进社会流动性的更广泛的社会政策。当前我国社会流动的最大制度障碍是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异,而这种制度差异的根本症结仍然是现行的户籍制度。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的推进和经济增长的加快,劳动力跨城乡、跨地区的流动逐步放宽,其程度和范围不断扩大。然而,在户籍制度限制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的初衷已被打破的情况下,原本服务于这一目的的分离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制度尚未实现根本性突破,长期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也得以保留,不仅阻碍了人口横向流动的彻底性,还造成了特殊的人口群体,固化了利益结构,产生了抑制社会流动的效果。这个特殊群体就是在城市生活工作,但没有取得城市户口的农民工。

正如在更高的发展阶段可以通过增长方式的转变来实现缓慢但仍然合理的可持续增长速度一样,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出发,合理规范初次分配过程,实施中国特色的再分配政策,也可以保持社会流动性,扩大经济发展的分享,从而不断提高居民福祉。中国面临的特殊挑战是,劳动力更充分的流动和融合受到户籍制度改革滞后的束缚。

首先,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包容性,逐步剥离、彻底切断户籍制度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关系。其次,强化中央政府对户籍制度改革相关成本的支出责任,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推进改革中的激励相容性。最后,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将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转化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

(摘自《意识形态理论动态参考》)

人口和经济活动逐渐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从小城市向大城市和周边大都市区集中,这是一个全球性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借助人口的自由流动,使全国各地的GDP比重与其人口比重趋于一致,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均收入和生活质量的趋同。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均衡发展,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在集聚中走向均衡”。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明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8300.html
上一篇莫迪执政以来印度外交的三次转变
下一篇 永远走大路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