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教育 信任与放手,利他行为养成的关键

信任与放手,利他行为养成的关键

张卓 李卉2020年3月12日,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一名男子不慎坠落河中,同行朋友施救时也落入水中。五名路过的大学生手拉手组成人梯施救,其中两人不幸落水身亡,用生命保护了他人。反观目前,很多人在特殊时期为逃避隔离,谎报自己的行程。一个人表现出…

张卓·李卉

2020年3月12日,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一男子不慎掉入河中,同行的朋友在对其施救时也落入水中。5名路过的大学生手拉手组成梯子进行救援。其中两人不幸落水身亡,用生命保护他人。另一方面,目前很多人为了逃避特殊时期的孤立,谎报行程。一个人的利他或自私行为与他从小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每当中华民族面临重大危机或灾难时,无数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如医护人员、军人、基层工作者,都会无私地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什么驱使这些人无私奉献,为他人牺牲自己?笔者认为,责任感和使命感是重要的驱动力,归根结底是他们的利他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霍夫曼指出,利他行为是一种为了促进他人幸福的帮助和分享行为,做出利他行为的行为人并不自觉地关心自己的个人利益。自古以来,利他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为社会所崇尚。

我们在为这些无私奉献的高尚行为感动的同时,也需要看到一些家庭的现状——孩子极度缺乏利他意识,没有利他行为。从很多人在提到孩子时经常使用的“小公主”“小皇帝”之类的称呼中不难看出。现在,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非常普遍。我听到很多家长提到,他们的宝宝在和其他孩子玩的时候总是很霸道,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有家长直接抱怨,“孩子太自私了,不愿意帮我们做家务,也不愿意帮别人。除非我们索要或给予一些物质回报,否则他们是愿意帮忙的。”为什么天性善良的孩子会频繁表现出自私自利的行为?这对孩子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会有什么影响?如何培养孩子的利他意识?本文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探讨这些问题。

溺爱是在摧残孩子。

法国哲学家孔德认为,人性既是利他的,也是利己的,人类生活的主要问题是需要用利他的行为来克服利己的行为。童年是儿童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利他主义、抑制利己主义的关键阶段。这个时候,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态度会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独生子女的优越感。在优生优育理念的倡导下,很多城市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核心化、小型化的家庭一度成为社会主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大部分家庭的物质水平得到了提高,孩子的物质需求往往能很快得到满足。他们不仅可以在家享受玩具和零食,还可以享受父母和爷爷奶奶独特的爱。需求很容易被满足和获得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孩子在过于优越和溺爱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感恩和利他意识必然不足。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体会不到父母为自己的幸福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也没有机会去培养回报感和付出感,更不用说去帮助身边的人了。

祖父母溺爱他们的孩子。现代家庭中,父母大多从事繁忙的工作,使得子女的养育责任有一部分落在祖辈身上,大多隔代教育或由爷爷奶奶、父母教育。隔代教育造成了明显的育儿和溺爱现象。老一辈人大多只关注孩子的吃喝是否健康,而不注重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教育和引导。有些家长,即使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也因为祖辈的阻碍,无法合理的实施教育。

大多数孩子喜欢做家务,不知道作为家庭成员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不利于孩子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培养,会逐渐让孩子养成“伸手拿衣服,张口吃饭”的习惯。孩子在家里习惯了被明星包围的感觉。入学后,他们仍然认为别人应该服从和服务于自己。所以我们在校园里经常会看到一些“小霸王”,他们不把别人的想法考虑进去,不主动给予和分享,而是要求别人什么都按照自己做,出了事就发脾气。

孩子的逆反心理。经常听到妈妈们抱怨:“别的孩子来我家,我越让孩子分享玩具,他就越哭,什么都不懂。”“作为家里的老大,有时我会要求他让弟弟妹妹们。他不仅不听,还会不高兴。”其实这是因为孩子逐渐长大,自我意识、语言、能力都发达了,开始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但是,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孩子的成长。他们还是觉得孩子还小,缺乏判断力,什么都想参与。亲子观念的不和谐,父母的强力干预,会催生孩子的逆反心理,也就是说孩子在父母眼中是不懂事的,反而会抑制孩子可能有的利他行为。

利他教育势在必行。

利他意识和行为作为儿童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儿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而且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在家庭中开展利他教育势在必行。

有益于社会交往。儿童的利他思想和行为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儿童之间积极的社会交往和沟通。笔者在一线教育实践中发现,霸道、不愿意分享、不愿意帮助别人的孩子,往往玩伴少、交际圈窄,其他孩子不愿意和他们一起玩;热心助人、懂得合作与分享的孩子往往人缘好,会受到伴侣的尊重,他们的建议也更容易被接受。这样的孩子有一定的号召力和领导能力。可见,过度利己不利于孩子的人际交往,而利他行为有助于孩子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其他伙伴的好感。

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当前,促进儿童全面健康的身心发展已经成为儿童教育的口号。人们应该在关注儿童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这也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不能要求孩子只学习学习,还要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让孩子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追求。利他行为涵盖了优秀的人格特质和分享、助人等言行,是儿童良好品质的外在表现;利他主义是儿童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这些都是孩子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家长需要注意的事情。

全家合作养育孩子,培养利他意识。

是孩子个性发展和发育的关键时期。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主要场所,对孩子人格和同理心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在其中起着基础性、基础性的作用。他们应该及时放下,学会信任,培养自己的利他意识。

树立统一的教育理念。爷爷奶奶有丰富的育儿经验,可以为新手父母提供育儿帮助。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育儿观念不断更新,爷爷奶奶和父母的育儿理念在家庭中可能会发生碰撞。这时候育儿观念要避免“主导”,要有效协商沟通。首先,爷爷奶奶和父母要明确,教育孩子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证孩子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其次,要明确养育孩子的核心是运用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避免自我意志和教育经验占据教育主导地位;最后,要认识到盲目溺爱和过度顺从对孩子成长的危害,认识到利他行为和同理心培养的必要性。家庭成员建立统一的教育观念是培养优秀孩子的前提,也是培养孩子利他行为的必要条件。

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利他行为时会陷入一定的思想误区,认为训斥和批评可以让孩子产生分享感,帮助他人。但实际上,训斥只能暂时让孩子乖一点,效果并不持久,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的言行往往是出于逃避责骂和惩罚的心态而勉强的。当父母总是让孩子为别人着想时,孩子难免会有一种父母不爱自己而偏爱其他孩子的失落感。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造成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

父母要明确,孩子的利他行为应该是出于真实的自我欲望,而不是父母的强硬要求。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应该尊重他们的孩子。当孩子不愿意分享和帮助别人时,不要一味地训斥或强行指责。而是要耐心倾听和询问他们的想法,找出他们言行的深层原因,尊重他们的选择,培养他们的自我判断能力,并对他们进行及时、适当的进一步教育。

扮演游戏的角色。很多父母不想在孩子面前示弱,不想暴露自己的艰辛。但如果孩子常年生活在温室里,他们就无法理解生活的艰辛,不懂得体谅他人,也无法应对未来社会的考验。

所以,父母可以通过和孩子交谈,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辛苦,学会体谅父母。同时,家长也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等教育游戏,改变孩子的生活视角,培养共情能力,如:让孩子扮演一天母亲或父亲的角色,安排家庭事务,体验父母日常工作的辛苦;或者让孩子扮演清洁工的角色,在社区实习劳动,以此来理解其他劳动者的默默付出。角色体验可以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会感恩,明白自己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周围人的努力。只有这样,孩子利他行为的内在动机才能诞生,社会责任感和利他精神才能建立,才能在未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

充分利用传统和新兴的教育媒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资源得到了丰富。家庭教育的手段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口头教导或纸质书籍,互联网逐渐成为家庭教育的新媒介。家长不仅可以通过正能量绘本给孩子讲述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经典故事,还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他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动漫、影视作品等网络资源,通过更直观的观看体验,培养孩子的利他行为。孩子在欣赏视频作品时,会不自觉地受到熏陶和鼓励,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养成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促使利他行为的发生。

充分发挥父母的榜样力量。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所有的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于榜样,归结于父母生活的正确和完美。“同理心和利他行为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家长要把利他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明确自己是孩子学习的标杆。行动示范往往比语言教育更有说服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经常和孩子一起做志愿服务,比如去敬老院看望长辈,参加慈善义卖,为有困难的孩子募捐等。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帮助他人、分享活动,是培养孩子利他意识和行为的好方法。

鼓励和表扬促进孩子的成长。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指出:利他行为是人们在当前或未来获得社会认可或回报的工具性行为,人际交往是付出代价并获得回报的过程。在一线教育实践中,笔者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口头表扬或小红花奖励而表现出一些利他行为,比如自愿参加班级工作,成为老师的助教等。在家庭教育中,有些家长会因为孩子帮助别人而给孩子物质奖励,比如买玩具或者出钱买。可见,无论是口头表扬还是物质奖励,都有利于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

但是,物质奖励只是一种眼前的手段,是孩子利他行为的外在动机。只有依靠精神奖励来培养孩子优秀的行为品质,才能有更长远的后续效果。父母的认可和表扬是利他行为培养的根本动机。

培养孩子的劳动热情。家务劳动是培养孩子助人意识和利他行为的直接途径。孩子是家庭的重要成员。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引导孩子分担家务,在劳动中体验快乐,进而养成付出和奉献的意识。但是在生活中,很多家长经常担心孩子做不好家务,留下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反而增加了孩子的工作量。为了避免“麻烦”,他们不让孩子做家务。其实,父母可以安排孩子参与整理玩具、叠被子等简单的家务劳动,这样孩子既不会给父母“添乱”,又能为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获得劳动成就感,培养孩子的工作热情。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编辑:孙宇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39517.html
上一篇疫情之下,毕业班学生负“压”前行
下一篇 疫情期间,如何提高孩子的网络素养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