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教育 提升专业化能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提升专业化能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李鹏产教关系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价值尺度。从马克思提出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早期的产教结合,如今,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战略。尽管我国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已经有了数十年的实践探索,也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

提升专业化能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李鹏

生产与教育的关系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价值尺度。从马克思提出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早期的产教结合,现在,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策略。虽然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已经探索了几十年,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国产教融合试点实施方案》等一些文件,但目前职业教育与产业仍然是“两张皮”,“壁炉现象”十分突出。特别是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行业的匹配度不高。立足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深度融合,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产教不融合的表现:结构、规模、质量都有问题。

从产教不融合问题的表象来看,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存在三个“不匹配”:一是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区域经济产业迅速转型升级,但职业院校的办学相对滞后,专业设置滞后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即使是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都不错的长三角,专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之间的适应性也比较差。二是职业院校专业规模与产业规模严重脱节。与行业的匹配不仅是结构上的对应,专业人才的供给规模也能满足行业的需求。然而,区域职业院校的专业规模和产业规模往往是“两极不匹配”的。一种情况是职业院校集中开设某个专业,导致区域专业人才供大于求,毕业生就业困难。在苏州、无锡、常州,高职院校开设金融、会计专业。而区域内小微企业、头部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远远无法消化大规模的高职会计毕业生。在杭州湾地区,石油化工专业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已经供大于求。另一方面,专业规模过小,无法支撑区域产业经济的人才需求。上海将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预计每年需要新增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近8000人。然而,除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本科院校培养的RD人才外,没有相应的职业院校培养产业技术工人。在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但相应的产业工人严重缺乏。上海只有少数职业学校开设相关专业。三是职业院校专业水平不足以支撑区域产业经济的人才需求。在国民经济升级转型、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经济行业也对职业院校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遗憾的是,大多数高职院校仍停留在传统的专业建设逻辑上,对专业内涵发展、生产性实训和RD校企合作重视不够。再者,高职院校的专业不足以支撑区域经济产业的运行。在湖南株洲,中车集团对车辆工程人才质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区域内职业院校的相关专业难以满足这种高质量的需求。中车集团要在省外招聘相关专业的毕业生。

专业与行业不匹配的原因:高校、市场、社会“各行其是”

专业匹配度低是多重原因交互作用造成的。行业系统和教育系统的运行逻辑不同,两个系统并没有紧密直接的联系在一起。一方面,教育和产业之间存在着广阔的中间地带,劳动力市场是调节产业体系和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专业体系与行业体系的匹配对应并不是意义映射的逻辑关系,往往是多个专业服务于一个行业的能力。因为产业体系比较完整,在产业链的各个端口,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专业人才。比如生物制药行业也需要财务、会计、设计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职业与行业的匹配是多重因素和力量相互调节后的理想结果。但现实中高校、市场、社会“各行其是”,教育供给、劳动力市场调节、经济产业制度引导都存在问题。

首先,职业院校在办学上是“封闭”的。根据以往的办学经验,职业院校在没有企业参与和劳动力市场引导的情况下设置或调整专业,忽视了行业的实际需求,特别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对新专业人才的需求。比如传统会计人才供给过剩,而管理会计、智能会计等专业人才培养不够。其次,劳动力市场没有提供及时的信号反馈,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信息渠道不畅。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如教育劳动力市场、人社部门等。,他们之间的沟通渠道和信息反馈机制不够完善和畅通。特别是对本地区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动态反应不够及时。此外,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远远落后于行业的变化。最后,产业界和企业界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参与不够深入,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参与和指导不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但在实践中,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互动往往只是形式上的,并没有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因为行业、企业参与不够深入,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感兴趣。再者,行业体系的最新趋势和实际需求很难转化为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方向,行业与专业的不匹配是必然结果。

专业与产业错位的解决之道:理念、要素、机制的重大变革

专业与行业的匹配是两个系统的互动与合作。但仅有专业与行业的互动,不足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专业与产业的匹配,是教育与产业从利益共同体到文化共同体的转变,最终是命运共同体的转变。在转型过程中,要有相应的要素和机制改革相匹配。具体来说,首先,改变以校为本的办学理念,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做好职业院校的供给侧改革。一方面关注就业,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教育结构”分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供需。从新时代、新技术的角度分析我国产业经济的新结构,进一步分析新产业结构中的劳动力就业结构,深入分析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和现有劳动力基础,进而落实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引领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另一方面,立足区域,从“国家-区域-院校”布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三位一体”行动。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国家政策精神的指导下,从“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教育结构”的角度分析区域内产教融合的供给与需求,根据多元、多结构的分析结论,探索职业教育实体单元(要素)与区域内产业系统单元(要素)的有机结合。

其次,改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实践机制,构建“教育-市场-政府-中介组织”等多重因素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一方面,在传统的“政府-企业-事业单位”三螺旋结构的基础上,引入市场化的中介组织,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实践提供多元主体治理动力,利用政府力量引导行业企业参与,形成教育、产业、学术界的合力。另一方面,建立区域性产业研究院,搭建办学与产业经济的信息沟通、文化互动、利益共享平台,为产教融合贡献更顺畅的合作渠道,为职业院校改革提供及时指导。

最后,深化“三育”改革,提高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事实上,无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采取什么样的融合模式和行动路径,无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处于什么样的水平,产教融合最根本的结合点仍然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企业和行业不愿意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职业院校能力不够。因此,新时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需要以课堂为重点,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是致力于高水平课堂的创建,通过课程和教材改革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为职业教育优质课堂建设打好基础;二是拓展职业教育课堂空,从传统的第一课堂拓展到第二课堂,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探索“项目主题课程”、“分课堂”、“设计-体验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提高职业院校教学效率,促进产教融合;三是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以实践为导向,以能力为价值尺度,引导职业院校课堂学习知行合一,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融合,全面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专业与产业的匹配,是教育与产业从利益共同体到文化共同体的转变,最终是命运共同体的转变。在转型过程中,要有相应的要素和机制改革相匹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70884.html
上一篇职业教育采用的是学校职业教育体系
下一篇 职业教育的认识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