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教育 深耕基础教育

深耕基础教育

曹东勃 郭玉琦耕读的本初含义是农耕和读书,在现代社会可以引申为物质与精神、职业与兴趣、自食其力与自得其乐。当下,我们再次深切探究“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古训俗语,可以寻味到“躬耕”与“勤读”超脱传统观念、更深层次的关联逻辑,即“民以食为…

深耕基础教育

郭市

农事的本义是种田读书。在现代社会,可以扩展到物质和精神、职业和兴趣、自力更生和自我享受。当下,我们再一次深入探究“耕读传家,诗书长存”的古训,可以发现,“苦读”与“勤读”脱离了传统观念,有着更深层次的关联逻辑,即“民以食为天”,“食”以耕为基,耕以读为魂。在传统农耕社会,“有子有孙,有农村,有半学半耕的家庭传统”的理想情结,以及以“父与子,耕读传家”为代表的伦理观念,并没有被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剧烈的时间空压缩和社会变迁所吞噬,而是在耕读互补、良性互动中逐渐丰满。在现代化进程中,优质教育对“耕读文化”的发展与扬弃,不仅丰富了以修身养性固农富民治国的时代内涵,也为助力乡村振兴、推动传统农耕文明实现现代超越指明了未来方向。

新时期开展农科教育应避免三个误区。

开展新时代农耕教育,不仅符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也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塑造新时代全人教育理念,实现铸魂育人目标的重要实践。在中小学开展农耕教育,要以传统农耕文化的历史积淀为基础,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全新农耕教育范式,将以农耕为基础的劳动教育与以阅读为基础的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在农耕与阅读理念的指导下设置精准的课程,为青少年搭建学习与实践的平台。同时,中小学开展农耕教育要避免陷入三个误区。

第一,农耕教育完全等同于劳动教育,片面笼统地去增强劳动培训。也就是说,只注重培养的表面,忽略了培养的本质,丢弃了读书的一面,割裂了培养与读书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密切关系,形成了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的“两张皮”。自古以来,“农”的字面意思就是耕作和劳动,但当它与“教育”联系在一起时,它的意义就不单纯集中在“体力劳动”上了。农耕教育中的“农”,是将德、智、体、美、劳多元教学理念与课程设计相结合的现代教育,是融“身”与“心”于一体的终身教育。农科教育不仅要增强青少年体质,还要在劳动技能、劳动美德、劳动艺术等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中增长青少年心智,培养新时代守望农村、造福人民的家国情怀。

二是把农耕教育简单理解为“农耕小学”模式的延续。“农耕小学”是20世纪60年代为实行“两种学制、两种劳动制度”而创建的教育模式。当时农村生产力不发达,农业专业化机械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农村教师和学龄儿童作为重要的家庭成员,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并做出贡献。大多数农村青少年无法进入全日制学校接受教育,因此他们不得不参加半农半读的早中晚班,获得的教育时间和资源非常有限。在“耕读小学”的特殊教育模式下,农村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家庭单位的自给自足。农耕经验、劳动技能、农业知识、风土人情、生态发展等不纳入教育教学体系。所以“耕田”只是青少年维持生存的被动任务。同时,青少年只能在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学习碎片化的基础知识。能够满足青少年需求的文化课程内容相当匮乏,青少年重塑精神世界的自觉行为受到严重制约。面对农业农村快速发展和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继续延续以生产劳动为主,分散教育为辅的“耕读小学”模式,显然是一种舍本逐末、与时俱进的做法。

第三,农耕教育的主客体仅限于乡村学校和乡村学生。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是国家中小学教育改革创新的重点工程。教育部明确提出,城乡中小学要定期开展田间劳动教学,传授农业生产相关知识,搭建种植养殖经验平台,培养青少年热爱和节约粮食的传统美德。可见,在新时代,耕读教育的深入发展不仅仅是农村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的专利,而是推动“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向“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改革策略。简单地将农耕教育缩小为农村教育的专属标签,将其与农村青少年和农村教育体系捆绑在一起,农耕教育的城乡主体二元对立,不仅不符合新的发展阶段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更高层次的城乡公共资源均等化的要求,也错失了城乡教育通过资源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相互促进,从而推动教育改革创新的良机。

新时期开展农科教育要注意三个结合。

开展新时代的农事教育,在准确识别和规避风险误区的基础上,需要教育、农业等相关部门和各种社会力量密切配合,确保顶层设计、群众探索和民议相统一,明确基本目标、原则和科学路径。

一是把农耕教育与劳动教育、生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首先,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利用好校园、田间、社会三个场域,将课堂从课堂延伸到自然、社会,采用动手实践、动脑运用的劳动教育模式,拓展学生的农事知识和读书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农事生活和劳动生产体验,培养学生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高尚道德情操。其次,农耕文化自力更生、修身养性的传统教学贯穿于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全过程,加强学生对农耕经验、广博知识和理想信念的学习和理解,净化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生存技能、生活质量和生命意识,培养学生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自觉性、自信心和优秀能力。最后,合理利用丰富的活动载体,如农民丰收节、参观农业文化展览馆等。,加深中小学生对农业文化、乡村习俗、传统美德的理解和认同,为乡村文化振兴筑牢思想基础。

二是把农耕教育与家庭道德建设、家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天下之本,在家中”,所以家庭必须尽到青少年“第一课堂”的职责,注重培养“耕者有其田”的家庭美德和良好家风——教育青少年不仅要耕者有其田,追求自立自强,还要勤俭富裕,懂得懂事,懂得读书修身。人们常说的“乡愁”,不仅要作为市民对家乡在城市的向往的镜像投射,更要真正融入和引领家庭道德和家风建设。绵延至今的农耕读书文化,不过是“乡愁”的一种具象化的存在形式。经久不衰的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和农耕教育天然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可以帮助个体重拾对家族观念的深刻记忆,重塑整个社会“家族文化”的空成长期,重建村民与其民众的情感联系和家庭伦理的美好风尚。同时,树立良好的家风和家庭形象,更有利于耕读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第三,把农耕教育与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系列行动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不仅农村中小学要利用好当地资源优势,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也要充分激活城市郊区和农村的教育功能,积极开发利用实施农耕教育所需的资源体系,增强城乡优势资源的协调和互补联动。城市中的高校拥有高素质的师资和庞大的相关专业的智库资源,如农学、城乡规划设计、国学、传统文化研究等。这些高素质的教师、政府部门管理者、外聘的专家学者等人力资源,对耕读有专门的研究和实践,能够充分参与和融入城市社区建设和居民自治的进程,在城市社区有限但精致的园林绿地中开辟专门的教育场地,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因地制宜地进行播种、灌溉、施肥。另一方面,要借助农耕教育促进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结对互助,促进师生互访,帮助城乡学生增进对农村生产生活的理解、包容和团结;坚持公益性和社会效益优先的导向,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合理监管和规范相关教育市场,避免耕读模式和相关线路发展的新奇和扭曲。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李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71434.html
上一篇寻回“丢失”的教育,耕读助力成长
下一篇 我谈耕读教育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