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教育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案例分析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案例分析

王金芳 张亮 苗禾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科课程目标整合、设置综合课程、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如探究学习、体…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案例分析

王进方·肖恩·苗·何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学科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整合学科课程目标、开设综合课程和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等跨学科学习方式的策略。

在探索的过程中,综合课程的实践还存在许多问题——课程整合凌乱肤浅,时间不够灵活。仍然采用以讲授和实践为主的单一教学方法和传统的课堂教学,尚未实现真正的课程整合。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精读、整合、分类、拓展的策略。一是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学生知识的完整性;二是改变以讲课和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第三,丰富的课程资源保证了学业的完成。

精读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基础。第一,精读可以准确把握宏观课程目标和微观课时目标,实现课程教育目标和课时目标的统一;第二,精读可以挖掘事实、方法、情感,读出整合的维度和线索;第三,精读可以读出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科间知识的全面性,从而形成更全面的知识图景;第四,精读可以读出知识的本质,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确定学习方式,培养理想和精神;第五,精读可以读出拓展的基础,突破课本的局限,丰富课程资源。

融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现代教育迫切需要转向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呼唤以学科课程整合为基础的课程整合。课程整合一直存在视野狭窄、过于注重学科结构的平面调整、跨学科整合缺乏依据和整体性、整合深度不够等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解读不够或不准确。只有准确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将抽象的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学目标,把握学科教材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学科之间的相关性,整合才有实质性意义。

分类是改变教学方法的切入点。教学中长期存在课堂模式单一、组织形式固化、与实践结合程度低、与社会联系不够等问题。教师对知识的本质认识不清,对教学内容处理方式单一是重要原因之一。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如辩论、实验、项目式学习等。知识的性质决定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影响学生的素养。因此,教师要加强知识分类和教学问题意识,提高建立知识类型和教学方法之间联系的能力。

拓展,为学生的成才提供保障。学生素养的培养需要丰富课程资源,即内容拓展;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学习场景的开放,即空之间的拓展。学生素养的提高需要走出课本的局限,根据线索与课本之外的知识、生活、经验、社会展开联系。空之间的开放扩展可以保证知识分类结果的延续和学习方法的多元实施,形成并逐步提高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关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价值识别、问题解决、创造性物化的意识和能力。

精读等教学策略的实施是为了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知识的整体性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保证学生素养的生成。在实践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以保证策略的有效实施。

夯实基础,准确制定三级目标。首先,设定教育目标。课程对总体教学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作出方向性规定。要通过精读探索教学方法,科学把握情感态度和应该获得的价值,做好基础工作。

其次,确定单位目标。在设计课时之前,首先要掌握单元的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认真解读单元中各章节、各章节的内容,建立上一层课程标准目标与下一层单元目标之间的联系,将单元目标表达得更加具体、准确。

最后,确定班级目标。班级目标是差异化的单元目标,每一章学生要运用的知识技能、思维能力、情感价值、方法都需要透彻的解读和准确的呈现。以部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有趣的故事”为例,在通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都是具体到习得的单词量。学生需要把握性格特点,学会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课时上,目标是掌握单词,理解关键词和人物,学习与不同人相处的智慧和技巧。

清晰的整合维度和线索。完全知识观下的学科课程整合需要从单一的知识技能维度拓展到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等多维度,探索以人、自然、社会为中心的整合模式。实践教学围绕知识、方法、情感这三个载体展开。因此,学科课程整合也要从人、自然、社会三个维度整合知识、技能、方法工具、情感态度,形成以人物为中心的模式、以自然为中心的模式和以社会为中心的模式。

小学部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为小说单元,以人物为知识主体,以情感为整合线索,是以人物为中心模式的代表;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的部分内容是对自然界事物的描述,可以融入“奇妙世界”的主题来组织整个教学;英语人教版主要以话题功能组织学习资料,涉及交通、观光等社交活动,围绕话题功能进行教学,是典型的社交中心模式。

跨学科整合是学科课程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科教师加强协作,发现学科间知识的平行、交叉和互补关系,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比如,我部编的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关于“青少年”话题的部分内容,以及济南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三章“青春期发育”和“走向成熟”两节课的内容,都是讨论青春期的话题,可以整合到“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话题中进行课题式学习。

按照知识属性分类。在本研究中,教科书的内容分为三类:接受性、技能性和实用性。接受类型可分为纯粹接受类型和有意义接受类型。接受式学习是教师教,学生听、记、背、练的一种学习。主要涉及人文学科中单词、句子、语法、句法、句子结构、生活常识的非结构化事实性知识学习,自然科学中概念、定理、定律、公式、原理的系统性、演绎性、互演绎性的概念性知识学习。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主题一般具有价值性、思想性、开放性和人文性,可以通过项目式学习、任务式学习、自主与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结果可以以研究报告、手抄报、论文等形式呈现。

I型是指学生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实验、制作、表演、绘画、竞赛、辩论等活动。在充分理解课本知识、结构、事件、角色、事实的基础上。在初中化学“溶液的酸度”一章中,开展了“用石蕊试液或酚酞试液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分析物质的酸碱性”和“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三个实验,以达到教学知识和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实践,又称社会实践,将课本内容与生活、自然、社会联系起来,通过社会实践经验进行学习。其目的是建立课本知识与社会、家庭、自然、行业的联系,通过体验获得知识和技能,深化感性认识,培养科学精神,塑造人文情怀,提升审美素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英语二册第一单元,通过恐龙博物馆与商店的对话形成知识认知闭环,是教科书中社会经验的再现,符合知识与社会的融合,可以研究学习。

拓展课程资源和课堂空。课程整合强调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经验、知识与生活、知识与社会的结合。知识与知识的联系,即以课本外的相关知识和最新成果作为课程资源和知识线索拓展的对象;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联系,是指课本知识出现在学生的生活或经验中,相关场景和材料成为教学元素,家庭和学校生活被纳入课程资源体系;知识与社会的融合是建立知识与自然、社会的联系,让文化、艺术、农业、工业、科技、政治、经济、军事、自然等领域的资源进入课程体系。

知识分类的目的在于学习方式的改变,这需要课堂空的辅助。生活、社会、自然中的场景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小学部编的《海边小城与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六单元两节课,发生在南方的小城和海岛。联系实际,小城镇和西沙群岛可以作为学生出国留学的课堂。教师要树立全新的课堂观,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去反思、去创造、去评价,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根植于社会生活中。

目前,校本国家课程的实施还有待深化,要真正实现综合课程改革,还需要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作者为山东省惠民一中高级教师,肖恩为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苗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导师)

编辑:曹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71565.html
上一篇教师专业发展核心要素
下一篇 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