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新闻 基于公共安全的校园应急防控体系构建

基于公共安全的校园应急防控体系构建

吴国玺 赵纪涛【摘要】反思我国校园公共安全、应急防控与治理,存在着对突发应急事件运行机制建设不够、应急管理系统监测和预警体系不完善、突发应急公共安全的应对准备不足等问题。校园公共安全管理必须建立由政府主导的联防联控机制,构建以校地为依托的一…

吴国钊冀涛

[摘要]反思我国校园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防控和治理,存在应急运行机制建设不足、应急管理体系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善、公共安全应对准备不足等问题。校园公共安全管理必须建立政府主导的联防联控机制,构建基于校园的一体化公共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在校园一体化管理模式下,充分利用智能化综合服务平台,加强师生应急防控教育,积极实施联防联控,精准施策,实现公共安全管理现代化,通过科学治理,构建和谐平安校园。

[关键词]校园安全;公共管理;紧急预防和控制;管理系统

校园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公共空室。是教学、科研、师生生活高度重叠的领域。具有人员高度集中、资源流动频繁、教学群体聚集的特点。特别是在高校校园内,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各种文化教育活动在校园内交叉,使得治安形势更加严峻,挑战更加多样。当突发事件和突发事件发生时,容易产生强烈的非理性波动,给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压力。因此,加快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对指导校园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防控和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公共安全的分类和特征

(一)校园公共安全的分类

公共安全是指由于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的人民生命健康、公私财产、工作生活的安全。校园治安是指发生在校园内的自然治安和社会治安。校园公共安全是由雷电、火灾、冰雪、地震、泥石流等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校园公共安全是指发生在校园内的公共安全,包括校园社会治安、刑事侵权、公共卫生、教学科研和实验等引起的公共安全。

(二)校园公共安全的特点

校园公共安全事件难以预测,具有影响面广、地域性强、突发性危害性大等特点。一是校园人口密集,信息唾手可得,辐射区域广,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具有典型的影响区域大的特点。二是校园建筑密度高,受地域和空限制。多发生在大学宿舍、餐厅、教室,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三是校园空狭小,事件一旦发生,会迅速扩大,危及师生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具有突发性强、危害大的特点。四是突发公共事件存在碎片化、分散化等问题。治安事件发生后,会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损害高校的声誉和校园形象。

(3)校园公共安全研究

近年来,校园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对校园应急管理的研究逐渐增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于艳玲整合了柔性管理和综合应急管理的概念,分析了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构建了高校综合应急管理模式和综合应急管理综合能力评价体系。齐艳春在研究管理因素、人员素质、校园周边环境、消防和应急救援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7个二级指标和23个三级指标的多层次校园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验证和合理性评价。张亮结合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研究完善应急管理工作。针对高校公共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学者提出完善校园应急体系,构建校园综合风险防控模式,探索高校应急管理的新路径。在认真分析建立高校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必要性的基础上,张志宇和顾世海提出了高校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对策。吴国喜等。基于生态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生态安全敏感系统。这些基于公共安全的应急管理体系和综合能力评价体系,为校园公共安全和校园应急管理提供了决策参考。

二,校园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应急运行管理体系建设不足

目前,所有学校都设立了安全部门,不断加强法制教育,具备一定的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职能,并承担了一些风险管理的协调工作。大部分学校形成了属地为主、部门结合、综合协调的应急管理体系。一些高校也成立了应急管理机构,风险管理有序开展。但由于风险管理分散在各个部门,条块分割明显,校园风险管理相对分散,管理模式单一,缺乏系统全面的风险管理方法,无法有效应对各种灾害,给校园安全带来风险。

(二)应急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不够。

为解决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理中反应不及时、应急准备不足等问题,国务院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建立了统一高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这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从校园公共安全防控来看,由于部分高校重预防、轻防范,没有专业化、常态化的风险管理机构,公共安全系统监测和风险预警体系不完善。事件发生时,事前防范不足,临时风险管理组织成员需要较长的磨合时间,难以发挥集中资源、协调配合的积极作用,不利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

(3)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准备不足

长期以来,学校以教学、科研、创新为中心,这是大学建设的目标和使命。然而,针对突发事件的公共安全建设和研究还很不足。根据2011年国务院教务处发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安全科学与工程(0837)”属于一级学科。但从开设“安全科学与工程”的高校来看,全国只有50多所高校,但只有20所有博士点,很多省份没有一所高校开设“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此外,高校在应急安全管理和教育方面还存在不足。反映出防控措施不完善,人员和应急物资准备不足,师生存在侥幸心理和疏忽大意。要把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作为基本功,普及公共安全防控知识。加强生命教育、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应急安全防控教育、传染病预防教育等。

第三,构建校园公共安全应急防控体系

(一)建立“校地一体化”风险防控机构

通过建立和完善校园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按照“统一指挥、分级负责、条块结合、部门管理”的原则,建立“校地一体”的常设风险管理机构。按照分类指导、快速反应的要求,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校地一体化治理的校园公共安全突发事件联防联控体系,不断加强危害性突发事件防控行为的执法力度,实现校园公共安全防控。

(二)构建“校地联动+安全监管”体系

积极建设校园公共安全监控和风险预警系统,构建“校地联动+安全监管”体系。该体系包括:突发事件舆情安全监测体系、应急救援体系、资源保障体系和突发事件信息发布体系。舆情安全监测系统主要负责舆情的及时监测和预警,应急救援和资源保障系统在紧急情况下合理组织医疗设施、医护人员和物资的调配;应急信息发布系统应监测、报告和发布信息。有效突破资源分散、条块分割、条块分割、参差不齐的制约瓶颈,切实提高应对急、危、重任务的能力,实现校园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3)构建公共安全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

积极推广“校地联动+安全监管”的运行模式,将校园公共安全监管纳入区、街、宿舍联动的网格化,将校园公共安全纳入社会治理的网格化体系。构建本地支撑、全球覆盖、资源整合、联动的公共安全网格服务管理体系。依托学校应急管理网格,实现风险管理的具体化、工程化和项目化。校园公共安全问题的发现和源头治理,将叠加在校地联动、联勤联动的综合治理机制上。探索建立师生合作的应急防控队伍,提升基层公共安全监管专业化水平。

在校地一体化框架下,在政府指导下深化医疗卫生、安全、交通、科技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新时期公共安全和突发事件风险防控方针,以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改善公共环境条件、培养健康人群、优化卫生服务、构建基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健康应急管理体系。通过弥补校园突发事件防控体系的不足,以风险防控为重点,科学预防各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或灾害的发生,有效保障校园教学运行和师生安全。

提升校园治理和应急管理能力,既要建立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的校园与地方一体化应急管理体系,构建校园公共安全管理大格局,又要充分利用智能综合服务平台,真正实现联防联控;既要考虑学校建设和公共安全的现实,又要加强科学治理,搞好校园公共安全管理和教育,实现校园公共安全管理现代化,防患于未然。实现校园治理和应急管理的终极目标,服务健康城市、和谐宜居校园建设。

参考资料:

[1]顾小燕。武汉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长江论坛,2017 (06): 46-52。

[2]于艳玲。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

[3]齐艳春。校园公共安全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1。

[4]张亮。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改进研究[D].吉林大学,2012。

[5]张赟。探索高校应急管理的新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20-07-01(006)。

[6]张志宇,顾世海。社会转型期高校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J].理论观察,2015 (12): 126-127。

[7]吴国喜,高波,杨.基于生态理念的许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J].许昌学院学报,2015,34 (02): 109-113。

[8]吴国喜,沈怀飞。基于生态敏感性的许昌市土地利用评价[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30 (12): 85-87。

[本文是许昌大学项目“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培养”(XCU2018-ZD-01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许昌大学发展规划办公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683.html
上一篇社会治理法治化背景下加强公安派出所工作的思考
下一篇 浅析“胡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发展路径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