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新闻 全民健身视角下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对外开放问题研究

全民健身视角下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对外开放问题研究

李明阳【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锻炼身体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种生活方式,群众对体育场馆和设施的需求越来越大,全民健身活动场地设施建设成为了党和政府关心百姓健康、满足群众健康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举措。按照《全民健身条例》相关规定,…

李明阳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锻炼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活方式,人们对体育场馆设施的需求日益增加。全民健身活动场馆设施建设已成为党和政府关心人民健康、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根据《全民健身条例》的有关规定,要因地制宜,灵活科学地对外开放体育健身场所。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推进。本文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以期缓解全民健身场馆供给不足的问题,促进全民健身工作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全民健身;体育场馆;对外开放

为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公民身体素质,我国各省市都对全民健身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和安排,群众体育事业取得了一定成效。根据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新要求,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和规范化、落实人民体育的新需求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如何实现全民共享体育健身场地,成为我们今后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需要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体育健身场所对外开放的价值分析

(1)是中国相关法律的要求。

2016年6月15日,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16-2020年)》,规定“统筹建设全民健身设施,方便群众就近锻炼”,在群众身边建设全国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8平方米。增加增量,盘活存量,完善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研究制定相关政策。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确保符合开放条件的公共体育设施和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一系列相关规定对体育健身场所的开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二)是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对身体健康的需求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通过体育锻炼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为了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提高体育场馆的数量和质量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体育场馆的开放可以满足市民对体育场馆多层次的需求,提高体育设施的可及性和便利性,使市民在饭后到附近的体育场馆锻炼身体非常方便,从而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3)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途径。

近年来,人们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战略,把人民身心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高度,保障人民健康,全民共享健康成果。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标志。全民健身是增强人民体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保障,也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途径。

二、当前阻力及原因分析

政策阻力

首先,虽然我国相关单位出台了全民共享运动健身场地的政策,但普遍约束力不强。比如《体育法》规定,公共体育设施应当向社会开放;《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规定,各类国有体育设施应当向社会开放;《关于公共体育场馆向群众开放的通知》指出,所有公共体育场馆(含学校体育场馆)要尽快向群众开放。在这些规定中,关于体育健身场所向社会开放的字眼大多是“应当”、“应当”、“争取尽快实现”等等。从这些政策的字面理解来看,政策中没有硬性规定,也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约束力明显不足,导致执行过程中障碍重重,难以落实到位。

其次,政策执行中存在矛盾。以北京为例,根据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等八部委《关于坚决杜绝以行业主管部门批准文件或资金拨付文件代替用地批准文件的通知》(2018年112号)要求,全民健身设施建设需“在规划建设用地内”, 而各街镇发放的体育用地证使得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陷入瓶颈,没有

(2)安全阻力

安全是影响体育健身场所开放的关键因素。一方面,人们进入活动场所,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单位和学校的正常工作或学习,对原本在该场所学习和工作的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中小学来说,虽然体育场馆开放时学生已经放学,不在校园内,但是校园内仍然有寄宿生,外来人员的进入无疑会给学校的安全埋下隐患。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和家长是否允许公众进入校园锻炼,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开放的体育场馆进行公共锻炼,可能会因体育设施修复不及时而导致安全事故,因锻炼方法不当而导致人身伤害,因纠纷、口角而导致人身伤害。一旦发生人身伤害,就会出现责任和法律纠纷的问题。此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是一个重要群体,身体素质不强,增加了意外伤害的风险。

管理层的抵制

管理问题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开放时间管理。体育场馆需要平衡正常的内部使用和开放时间,避免冲突。在满足正常健身需求的前提下,分时段向公众开放。但在实际开放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开放与正常使用的矛盾,或者因为临时活动而改变开放时间,会给市民健身带来不便,不利于和谐有序的锻炼氛围的形成,也会影响市民的锻炼热情。第二,网站维护和管理。对于健身场所的定期检查、清洁、维护和更新,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需要进一步协调相关人员和资金的管理。第三是人事管理。目前开放场馆管理模式单一,相关制度有待完善,需要高水平的管理者和体育指导员。需要借助社会力量招募社会志愿者参与管理和指导,或者借助学校体育老师和社区工作者充分发挥管理者的积极性。第四是系统管理。为了保证开放秩序,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主要是指场馆开放时间内的活动和演练秩序的维护和管理。要完善规范的制度要求,包括值班要求、准入登记制度、活动记录制度等。,并定期向学校相关部门通报开学情况。将这些系统落实到位仍然很困难。

财务阻力

体育设施的对外开放无形中增加了设施管理、维护和维修的投入。相关工作人员的工资以及开业过程中水、电等能源的使用需要纳入开业单位的预算。但体育设施开放主要是基于服务性质,让全民共享体育成果,只能免费或低收费,收取的费用只能作为对开放单位的经济补偿。在没有其他外部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这些单位只能通过政府财政补贴来运行,否则很难支撑下去。这样不仅会打消开放单位的积极性,还会对开放的持久性造成阻力。

三。关于全民共享体育健身场地的建议。

(一)政府主导,规划场馆设施的发展

按照《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要求,以体育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加强体育设施建设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突出规划引导,落实国家关于新建居住区体育场地人均室外面积不低于0.3m2的相关要求,加强与规划部门、住建部门、园林绿化部门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推进居住区体育场地设施配套,鼓励体育部门参与新建居住区前置审批。加大全民健身工程建设投入,加大全民健身专用球类场地建设,保障基本体育设施建设。以建设“15分钟体育休闲生活圈”为目标,充分发挥区域内现有体育设施的社会公益服务功能,使基层单位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对接,有效利用区域场馆资源,突出健身就近便利化、场馆功能多样化、配套设施休闲化。因地制宜,利用金角的银边和城市建设产生的厂房改造,多渠道增加体育场地面积,使之成为公共体育设施的有效补充,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

(二)明确制度,加强政策支持和监管

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社会主体和方面。需要在政府的统筹协调下,体育、教育、社区、保险、税务、民政等部门共同参与。目前,我国许多省市的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时间不长,有的还仅限于团体预约开放阶段。学校体育设施的具体开放形式、经营理念、开放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责任归属等都缺乏明确的规定。居民个人开放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需要相关制度的约束和保障。政府应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制定相应的管制措施和实施细则,将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纳入法制化进程,协调和配合各部门,加强对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监督和管理。同时,学校自身也要制定场地使用制度、场地管理制度、场地开放管理办法、场地服务制度、体育设施维护制度、场地卫生消毒制度等。,从而形成制度体系,做到工作运行中出现问题时有据可依、有法可依。充分利用学校体育教师资源,不具备条件的可吸收引进专业场馆管理人才和体育健身教练,专业人才与非专业人才相结合进行场馆管理。

(三)以人为本,实施精细化、智能化保障机制。

在开放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人员的安全。在现有条件下,场馆区域具备隔离条件的,应当隔离,出入口分开,出入口实名制登记,安装摄像监控设备。特别是对于中小学来说,如果公共锻炼区不能与学校教学区有效分隔,是否可以向公众开放要酌情考虑。同时,引导开放单位加大安保力度,加强安全教育宣传,落实保险制度,建立应急机制和治安巡逻制度,多方面结合,全方位保障。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突出健身场馆的公益性,提高使用效率。充分发挥高科技优势,积极探索运用智能化管理手段,建立一站式服务预约咨询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内部管理与外部服务相结合的智能化管理模式,真正实现全民健身的便捷化和人性化。

(4)因地制宜建立多元化灵活的管理机制。

体育场馆的开放仅靠单位和学校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社区等社会单位的协调配合。其中,街道或社区作为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受益者,应充分体现其作用。作为政府的决策者,要在明确各种义务和责任的前提下,本着以大局为重的原则,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利益,积极处理各方矛盾。加强与街道或社区居委会的沟通。通过与他们协商,可以动员社区居民组成志愿服务队,负责场馆开放期间的巡逻工作,指导居民参与对外开放体育场馆的管理。这样既能防止安全问题,又能有效降低开通成本。社区可以负责健身人员的审核,通过社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促进学校体育场地的开放。同时,加强对场地管理人员和健身教练的培训和管理,使他们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

(5)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开放式体育设施。

体育场馆的开放与宣传的手段和力度密切相关。在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要注意宣传和大力传播科学的健身方法,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健身意识,在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下,积极、主动、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同时充分利用和爱护体育设施,真正实现全民健身的目标。宣传内容要有针对性、实效性、趣味性、参与性。同时鼓励个性化的体育消费。目前,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已经成为新闻媒体的四大支柱。学校和单位的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最大限度地发挥开放单位体育场馆的多元化功能。

参考资料:

[1]作者文华,侯君宜,何胜。学校体育场馆服务模式的创新研究[J].Xi体育学院学报,2017,34 (01): 55-59。

[2]郝海亭,许晓敏会昌店人。面向社会的我国部分学校体育场馆管理机制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 (03): 221-225。

[3]汪全胜,魏学智。学校体育设施社会化开放的制度约束[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8,34 (05): 55-60。

[4]熊禄权,张凌燕,孔庆波。中国农村公共体育场地有效供给研究[J].体育文化导报,2018 (02): 47-52。

[5]王登峰。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的思路与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41 (06): 1-3+33。

[6]余,徐莹。中国体育健身场馆研究——基于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体育场馆普查数据的统计分析[J].体育文化导报,2017 (03): 114-118。

[7]杨·。我国中小学体育场馆开放的障碍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6 (36): 31-34。

[8]何伟。开放高校体育场馆促进全民健身[J].教育与职业,2013 (19): 7。

[9]吴碧红,石文中,刘宝良。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实证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 (12): 108-115。

[10]马尚奎。全民健身视角下的学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 (02): 181-184。

(作者单位:中共海淀区委员会党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7028.html
上一篇高职院校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下一篇 浅谈当代书法美学的重构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