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教育 教育的核心精神是什么?

教育的核心精神是什么?

解慧明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科学的教育观还未在全社会真正树立,实际工作中背离教育规律的情况还时有发生。这就提醒教育工作者,虽然自五四运动以来,科学精神已经在中国根深蒂固,在新时代不断推进我国各类事业蓬勃发展,但…

教育的核心精神是什么?

惠明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科学的教育理念还没有在全社会真正树立起来,实际工作中偏离教育规律的情况还时有发生。这提醒教育工作者,虽然五四以来科学精神在中国已经深入人心,中国的各项事业在新时期也得到了大力推进,但继承和弘扬科学精神仍然任重道远。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不断地批判和反思,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应该以科学为基础。

同时,需要以科学精神为指导,不断追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结合各地、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系统回答“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如何衡量人民对教育是否满意”等一系列问题。也就是说,要从教育研究、课堂教学、教育评价、教育决策等多方面入手,让科学精神贯穿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从更整体的层面对其进行反思,把握教育工作的命脉,夯实其发展的基石。

应对教育的不确定性,坚持教育研究的科学性。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19疫情对全球经济、政治、文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全球社会仍处于极大的不确定性之中。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预言的“风险社会”已经到来。在此背景下,教育也需要面对新的社会问题,停课学习,开展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疫情下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随着现代性的不断凸显,个体“人”被不断推向“秩序-风险”的张力中心,教育是最关注“人”的实践工作。因此,无论是着眼当下还是放眼未来,教育如何深度参与社会治理,教育治理如何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都需要教育研究者的持续关注。

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但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社会风险的持续存在,使得教育面临的不确定性不断上升。这个问题需要通过弘扬科学精神来处理,因为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在于追求客观性和确定性。科学精神是支撑人类行动的理性信念,是人类在历史演进中反思自身实践和行为的产物,是现代人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以科学精神从事教育研究,就是试图阐明教育发展的规律,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教育问题,在不确定的教育形势下,真正从事能够解释教育机制、指导实际工作、面向未来发展的教育研究。

在教育研究中坚持科学精神是高校教育研究者的基本信条,对于既是教师又是研究者的一线中小学教师同样重要。相对于高校的教育科研人员,中小学教师缺乏系统的学术训练,科研方法在日常的教研过程中有待改进,研究结论往往难以有效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缺乏科学精神的教育策略在教学实践的试金石面前是非常无力的。在不确定性的新形势下,各级、各地方教育科研组织充分发挥自身效能,提高一线教师教育科研工作的科学性,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立足教师实践智慧,增强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课堂教学与教育研究是相关联的,各有各的特点和逻辑。但科学性对两者都至关重要,是对教师所教知识的客观把握,是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

课堂教学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使用的知识体系要系统、准确、有逻辑。课堂内容是教师个体实现特定教学目标的载体。从不同维度来看,不同阶次、不同年级甚至不同学科的课堂内容是纵向或横向相连的,知识以网状结构铺展开来。同样,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是系统性的,知识结构不完整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偶发性的,很难坚持和深化。所以课堂教学不能孤立。教师要能在整体的层面上把握知识的位置,使知识有机整合,将静态的教学内容科学地置于动态的知识语境中。

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的科学设计将决定课堂教学的质量水平。众所周知,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符合不同班级学生的独特认知水平,要与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相关。这一要求不仅符合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结论,也是国家课程标准等一系列基础性纲领性文件的实际要求。但在实践中更难把握的是,差异不仅仅体现在学校段,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甚至不同个体之间也或多或少存在差异。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的科学设计是建立在授课者对班级实际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科学精神应更深入地渗透到日常教育工作中。

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决定了教学的实际效果。方法论的创新不仅与教师的教学手段有关,也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关。科学精神中包含的批判和反思,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实践中学会。面对任何知识,我们不仅要被动地接受“是什么”,还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问“为什么”。当遇到与现实相关的问题时,我们应该能够进一步探索“怎么办”。既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保持和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更长远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其中对扭转教育评价的不科学性做了顶层设计,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是中央出台的第一个规范教育评价的文件,凸显了教育评价在新时期教育改革中的特殊地位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育评价是否科学,关系到教育治理的核心和未来。它直接影响着教育中各种主体的行为。无论是作为组织的学校,还是作为专业群体的教师,还是学生和家长,都是由教育评价体系直接控制的。而且,教育评价与社会上不断再现的教育观念密切相关,不仅影响学校教育,也决定家庭教育的理念和选择,可以说塑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格局。因此,教育评价制度改革要以科学精神为指导,以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导向,以《新时期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指导,避免分数、升学、文凭、论文、帽子等不科学的评价机制在社会上蔓延,防止简单的绩效思维误导教育领域评价机制的构建,充分考虑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的实际情况,使评价机制更加科学、合理。

充分开展调查研究,确保教育决策的科学性。

教育决策的科学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是衡量教育管理者决策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教育领导者决策权的实际效果,是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未来。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下,决策者应该掌握事实,尊重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现代教育科学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在对决策对象建立了全面的认识后,要形成对教育问题未来发展方向的基本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做出教育决策。

教育决策应该建立在对当前教育问题实际情况的把握和分析的基础上。因此,有必要对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充分的调查研究。在实践中,服务于教育决策的调查研究还存在一些不科学的实际问题,调查研究流于形式的情况时有发生。目前常用的网上问卷或访谈讨论的调查方式也存在一些弊端。问卷的设计结构、发放方式、抽样方法、数据分析方法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客观性,进而影响教育决策。

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研究、课堂教学、教育评价、教育决策的科学性是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的,参与主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然而,科学精神应该是教育者群体所持有的基本原则,是建构其他规范和文化的基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71754.html
上一篇教育科研是现代教育发展的
下一篇 治学精神治学态度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