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教育 如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如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宣勇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开展了“与新中国同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的口述纪实活动,由我对十位中国知名高校的原书记和校长围绕时代变迁、学校历程、高教发展、教育理念等方面进行面对面的深度访谈,受访的书记与校长们从个体的视角反映高等…

如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宣勇

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开展了“与新中国同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口述纪实活动。就时代变迁、学校历史、高等教育发展、教育理念等方面对中国十所知名大学的前任书记、校长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度访谈。被采访的书记、校长从个体视角反映了高等教育发展对个人命运的影响,生动真实地展现了各个时期大学的办学轨迹。还原中国高等教育的具体历程,梳理总结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经验,以《回望:大学校长口述》为题结集出版。

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定位的内在联系。

谈及高校人才培养的话题,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仁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院士的发言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至于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定位的内在关系,黄达仁表示,大学要清楚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办学定位不同。我国有七个层次的大学,“985”、“211”,现改为“双一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大学,其次是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院、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仔细看,不同层次的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是不一样的。跟是不是附属大学没关系,跟处于什么阶段有关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层次越高,越强调培养通才,所以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是通识教育。学校层次越低,越强调应用,教学改革的突破点是专业教育。专业口径越高,范围越广。北京大学开设了政治、经济、哲学专业。清华大学按照16大类招生培养。浙江大学提出了一级学科建设专业。越往下,专业越细。比如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有个金融专业,分银行、证券、期货、保险。是分四个方向培养人才的专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有不同的教学改革,不同的专业口径,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

黄达仁举例说,“我有一次去一所大学,在各种大学排名中排在100名左右,口号是进入中国大学前100名。当时我跟他们说了一件事。你有二本院校七个方向的专业。这不像一所排名前100的大学。为什么办学定位这么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你的专业口径和人才培养计划。因为办学定位不同,我们不会向清华、北大要求就业率,但是对于新建本科,首先要做好就业。不同的学校,政府对它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以后上学多了,你会发现这里的规矩。”

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

在谈到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时,李培根说,一位加拿大学者提出了“关联主义”。他的观点是,重要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的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当我在美国的时候,我学了一门叫做“金属切削”的机械课程。刚看到教材的时候,第一印象是很浅,不深也不详细,但是涵盖的范围很广,大概包括我们四五门课,很粗糙。那时,还没有提到连接主义。现在看来,他们是有道理的。中国教育传统强调什么?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越完整越好,但现实是学生沉浸在技术的细节中,学完之后变成了碎片化的知识。如果我们强调知识节点及其关系,不仅是这门课的这个节点和那个节点的关系,还包括其他课程和其他专业的知识节点之间的关系,那么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就会大大拓宽。至于很多技术细节,大部分同学完全有能力自学。这样做的好处是,节点一提升,整个知识结构也就提升了。本来我们强调的是体系和知识的完整性。学生把自己埋在细节里,得到的却是碎片。

人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两位校长的讨论让我想起了大学的校园建设过程。我在浙江工业大学当副校长的时候,负责了十年的校园建设。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校园的功能定位出发,有校园的整体规划,有特色和特色的设计,再有单体建筑的设计。最后确定用什么样的建材。学校的定位就像校园的功能定位,主要是满足需求。人才培养方案如同校园的总体规划和特色,反映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也规定了课程体系和结构。单体建筑是一门课程,课程中的知识点是建筑材料。校园建设的决策逻辑非常清晰和充分,质量控制和验收的标准也非常严格和明确。然而,这样的系统逻辑在我国人才制度建设中并没有得到彻底贯彻。为什么?

第一,高校定位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逻辑基础。关系到人才培养满足什么需求的目标设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甚至同一行业也是多层次的。同样,就不同的大学而言,同一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同一所大学同一专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培养目标也不同。同质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的突出现象,尤其表现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上。虽然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备受关注,一些地方已经尝试了高校分级分类评估考试,教育部也开展了应用型大学的试点和推广。但是,如何把高校的定位和特色转移到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上来呢?在我看来,这才是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源头。

二、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取决于教育目标设计的质量。明确教育目标是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前提。教育目标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化,也是人才培养质量检验的重要标志。教学过程围绕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建立也以此为基础。教育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无所适从,质量无法检验。教育目标在美国曾经是一个被忽视的问题:“通常,在讨论课程之前,各方都没有认真关注本科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什么……由于缺乏对教育目标的深入思考,教师在讨论课程改革时会忽略一些重要的基本问题……比如,在许多大学,专业课一直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人们理所当然地忽略了它存在的理由。没有人清楚的记得专业课是怎么出现的,开设专业。

本科教育质量保证的核心问题在于课程体系的建立。

教育目标主要通过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课程的实施来实现。就像校园的功能最终是通过各个建筑的功能来实现的,包括教学、图书资料、文体、住宿等等,校园是由建筑组成的。教育家钱穆曾说:“现代大学教育属于课程中心。”课程是“规范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中国高等教育的开创者潘懋元先生甚至指出,“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专业的差异体现在课程组合的不同上,要通过课程体系的设计来详细体现教育目标。在这样一个专业建设的核心环节,普遍存在着教师空现象:教师可以给学生上什么课就上什么课,课程的组合取决于教师的喜好和特长。不是在教育目标上围绕学生成长为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来组合课程,不是从“应该”出发,而是屈从于现实。我想这是“以教师为中心”最根本的体现,也是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无法保证的主要原因。就像建筑师设计自己擅长的东西一样,不按照整体功能和规划要求,校园就会变成一个功能不全的建筑堆积场。如果说教育目标的设计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个按钮,那么课程体系的建立则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分析任何一所大学的课程体系,都可以完整地展现教育目标是否得到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是否得到凸显,人才培养的特色是否落地。因此,基于此,我有一个基本判断,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是学校课程中最根本的体现,本科教育质量保证的核心问题也在课程体系的建立上。

只有把零散的知识链接成知识体系,才能成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力量。

李培根谈到了大学教育应该教授什么样的知识,教授多少知识,这是人才培养中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以及如何建立一个类似于校园的单体建筑。知识的碎片化就像钢铁、水泥、砖块、玻璃等建筑材料,都是知识点。如果没有建筑师按照一定的功能和美学原则来建造它们,并把这些节点连接起来,这些钢筋混凝土就毫无用处,是一堆废物。但是建筑师用建筑框架把它们连接起来,当它们有了一定的功能后,才意识到这些建筑材料的价值。其实我们现在的教育缺少的就是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知识就是力量。”如果说这些知识只是关于知识点的话,那么《一站到底》《快乐词典》等电视节目里的这些人就很有见识了。但是他们的知识最终能形成改变社会的力量吗?显然不会,因为这些都是碎片化的知识。只是“认识”知识,让知识成为一种力量。只有把零散的知识链接成知识体系,才能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力量。为什么在现实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开设的课程越来越多,开设的课时越来越多,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包括基础教育。问题是,我们不是教如何建构知识,学习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而是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不断地搬砖和建材上,最后的结果是一堆杂乱无章、互不“相关”的知识点。浪费在建筑上的只是建筑材料,浪费在教育上的是大量宝贵的人力资源和学生的青春。

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构建有效的知识体系。

可见,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不仅是有效知识传递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更是有效知识体系的构建。

一般来说,知识体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抽象性。它是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然后经过理性的提升,形成常识。第二,真理,是理性思维方法和科学实验相结合产生的,具有真理性和可靠性;第三,系统化,即由科学的概念、术语、命题、陈述、规律、定理构成的知识体系,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第四,指导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和工具,对人类的行为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知识体系与知识的区别在于:第一,知识作为要素的存在是客观的,而知识体系作为系统的存在是功能性的,反映了人类的特定目的,对于一个国家的目的也是如此。一个国家之所以会形成适合自身需要的知识体系,并不是人们主观上意识到需要知识体系,而是经济社会的客观发展需要这样的知识体系。正如马克思明确指出的:“一种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该理论符合该国需要的程度。”第二,知识体系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为碎片化的零星知识的整合提供了框架,有助于新知识的获取和整合,从而不断满足改造现实世界的需要。第三,知识体系具有系统自我进化、不断迭代升级的特点。

回归人才培养的主题,上述分析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回答教育教学改革中“教什么”的困惑。一个基本结论是,学生建构符合教育目标要求的知识体系比掌握丰富的知识重要得多。这就引出了本文想要表达的一个重要概念:有效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核心问题是构建有效的知识体系。那么,什么样的知识体系才是“有效”的呢?

学校的定位和特色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前提。有效性能够实现教育目标,体现学校的定位和特色,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效的知识体系首先体现在课程设置上,两者在逻辑上是相互关联的,同一专业课程在不同学校的组合也是不同的。有效的知识体系体现在各专业的课程内容上,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相互联系,同一专业在不同学校的课程内容也是不同的;最终在教材体系中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各校要根据自身定位特点形成校本专业教材体系,学科体系建设要为构建有效的知识体系提供保障。

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学院、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师共同治理的结果。知识体系的有效性还依赖于多学科共同认真履行职责,在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同环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育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建立、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履行和承担着各自的质量保障责任。立足现实,为保证知识体系的有效性,学校必须对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的凝练特征负责;学院负责具体专业的培养方案、专业教育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设计,使课程有关联;基层学术组织负责课程建设、教学内容选择、知识衔接;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高效传递有效知识。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第一,必须在学院层面精心设计课程体系的组合,不能随意下放权责,不能让教师乱决策。第二,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基层教学组织教研活动的核心内容。链接知识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金课的精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71602.html
上一篇新一轮高考改革详情
下一篇 课程与学校课程相比其独特性在于什么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