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教育 张志勇:做有温度的公益,为乡村儿童筑梦未来

张志勇:做有温度的公益,为乡村儿童筑梦未来

曹霁一位退伍老兵,一颗仁爱之心,一份崇高事业。三句话勾勒出“最美志愿者”张志勇的半生。2002年,退伍从商的张志勇带着对彩云之南的美好期待前往西双版纳,没想到,这趟旅程意外为他叩响了公益之门,让他走上了“帮困助学”的慈善之路。为了让穷困地区…

张志勇:做有温度的公益,为乡村儿童筑梦未来

曹吉

一个老兵,一颗关爱的心,一份崇高的事业。三句话勾勒出“最美志愿者”张志勇的半生。2002年,退休商人张志勇带着对彩云之南的美好憧憬,来到了西双版纳。没想到,这次旅行为他敲开了公益之门,让他走上了“扶贫助学”的慈善之路。为了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有学上、有衣穿,他拿出了所有的钱来帮助他们。身边很多人不理解,但他心里始终有着和雷锋一样的信念:“我活着是为了让别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2014年6月,“上海张志勇公益服务社”正式成立。越来越多与张志勇志趣相投的志愿者加入这支队伍,将他们的爱心传播到云南、甘肃、新疆、西藏等地。19年来,张志勇一直奔跑在公益的道路上。无论是在雨林深处,还是在雪山脚下,他的脚步从未停止...

“上海阿爸”的烦恼

张志勇,上海人,生活在一个活泼的七口之家。他的敬业和乐于助人与父母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在他的记忆中,他的父母是慈善的,经常帮助受害者和无家可归的人;每当邻居遇到困难,父母总是伸出援手。我上小学的时候,因为家里人多,经济条件差,学校给张志勇减免了一些学费。他拿着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却遭到了母亲的严厉批评:“我们家虽然孩子多,但不能靠白占国家便宜过日子。”

1976年,17岁的张志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成为一名光荣的海军士兵。然而,四年后,一次意外受伤迫使他带着伤离开了部队。退役时,张志勇主动放弃了残疾人名额,放弃了享受优待战友的机会。“我的家庭条件相对好一些,他比我更需要这样的保障。”军旅生涯让张志勇对“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今天他的微信头像是他在雷锋画像前敬礼的照片。他说他想成为一个像雷锋那样“心里永远装着别人”的人。

离开军队后,张志勇被分配到一家国营商店工作。拿着一个“铁饭碗”,他不满足于现状。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他决定“下海”创业。短短几年,他就把自己的外贸公司经营得蒸蒸日上。在他的商业生涯中,他积极参与社会集资,经常将公司的外贸服装捐赠给贫困山区的人们。“人总要为社会做点什么,否则成功是没有意义的。”就这样,他在心里种下了一颗公益的种子。

2002年,有了一些积蓄,张志勇为自己计划了一次旅行。到达第一站西双版纳后,带着对彩云之南的美好向往,眼前的景象与他的期待相去甚远——没有想象中的繁华,很多家庭还没有解决温饱,孩子们坐在“危房”般的教室里学习。

在勐海县的一所学校里,张志勇遇到了一对失去父母、由失明的祖母抚养的兄弟姐妹。我姐学习很好,但是因为家里穷,正打算辍学去种地供弟弟读书。不忍心看着妹妹弟弟辍学。张志勇给他们捐了几百元。一个老师告诉他,这笔钱相当于家里一年的收入。剩下的路,他经常是这个给300,那个给500,直到钱发完了,他的旅程才结束。

回到上海后,张志勇总是担心在云南的孩子们。几个月后,他接到云南一位老师的求助电话,请他帮忙劝说一名辍学学生重返校园。这一次,他决定深入农村“扶贫助学”。他卖掉了自己的车和店铺,花了10万元买了衣服、文具等物资,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公益之路。

在一个偏远的山村,张志勇挨家挨户地走访和劝说,在一年的时间里,100多名学生重返校园。当地人越来越信任张志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们对他的称呼从“老师”“叔叔”变成了“上海阿爸”。谁家孩子病了,他出钱联系医院治疗;谁的学生不想学习,他就苦口婆心地劝说;谁的女儿要嫁人,他首先要考察对方的人品...

十多年来,为了帮助农村的孩子,张志勇放弃了所有的家产,甚至为了儿子的婚事卖掉了房子。如果他没有足够的钱,他会打零工,做保安。毕竟他自己的努力是有限的,他的慈善捐款也面临停滞。曾经,他的朋友不理解他,劝他不要再做了。但他想到了孩子们的笑脸和渐渐敞开的心扉,下定决心要留在大山深处,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争取更好的未来。

就在张志勇感到无助的时候,他的故事开始引起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和他一起帮助贫困学生。2014年6月,“上海张志勇公益服务社”正式成立,秉承“智为先、志为先、勇为先”的理念,帮助山区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助力农村教育发展。

帮助学生更重要。

在张志勇的想象中,贫困山区的孩子比城市的孩子更渴望上学,但现实与他的期待大相径庭——乡村的孩子普遍学习不积极,贫困家庭很难培养出“贵族子弟”。通过对当地的走访,他发现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的学生不在少数。有的父母把十几岁的孩子带回家种地,有的甚至为了省钱拿彩礼,把未成年的女儿嫁出去。

震惊和心碎的张志勇意识到,边境村庄落后的真正原因在于封闭的环境和落后的思想。不像其他内陆农村,当地人很少去外地打工。他们不愿意离开家乡,缺乏靠知识获取财富的意识。有些人甚至犯下走私和贩毒的罪行。有一年,公安部门检查一所学校,发现10名学生毒品检测呈阳性。得知此事后,张志勇很着急。他去学校了解情况,才知道当地学生家长大多文化水平有限,对孩子疏于管教。单亲家庭的孩子和孤儿没人管,很容易堕落。受教育程度低,贫穷,自我约束,当地人的生活陷入了恶性循环。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每个孩子都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服务机构成立后,张志勇深入勐海、红河等偏远山区进行调查,对每一个贫困家庭都做了详细记录。对于一些“边缘线”上的孩子,他还安排了志愿者定期回访和监督。为了让每一笔助学资金都用在刀刃上,他制定了公平透明的助学制度。调查、走访、核实、制表、记录、回访……“用好每一分钱,对每个人负责”是他的公益责任。

相比于直接给予贫困学生经济资助,张志勇更倾向于为他们提供需求,解决困难,让学生感受到从各方面汇聚的爱心,从而更好地回报社会。为了防止学生和家长因为经济资助而认为不劳而获,张志勇积极探索贫困家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向他们捐赠农作物种子和鸡,并帮助他们联系企业购买,鼓励村民用自己的双手赚钱。“救急不救穷,扶贫先扶志。最根本的还是要让他们开动脑筋,自己走出困境。”张志勇说。

乡村不仅教育意识薄弱,而且充斥着各种不正之风。张志勇发现几次家长利用学生补助金喝酒和赌博。他怒不可遏,严厉地批评了父母。这件事引起了他更多的思考——要真正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需要改变当地人的观念,提高家长的素质。恰巧有个村民因为不认识借条上的字,被骗了几百元。张志勇借此机会在村里开办了一个“扫盲班”。一个多月下来,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几百个汉字。更重要的是,通过张志勇的讲座,村民们了解了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和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并愿意让他们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

随着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农村教育条件较过去有了很大改善,但教学模式仍然单一。凭借多年积累的资源,张志勇积极探索提高农村教学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有效途径。在云南、甘肃、新疆、西藏,他为农村学校重建校舍,修建计算机教室和图书馆,让农村学生体验现代化教学。

为了激发农村孩子的学习动机,张志勇努力为农村学校搭建多元化的教学平台。在云南泸西县山黑小学,赛默飞世尔科技的公益项目“小科学家”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各种颜色的颜料在不同的物质中呈现出美丽的图案,也在学生心中画出一道彩虹。“科学盒子”里的十个小实验,在城市学生眼里可能只是“小把戏”,但足以让农村学生瞠目结舌,感受科学的神奇。越来越多的项目在乡村学校实施,孩子们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让山村孩子的未来可期。

在19年的慈善工作过程中,张志勇有500多名学生得到了个人的长期资助,近5万名贫困学生受益于各种慈善捐赠活动。这些学生包括孤儿、丧子儿童、患病儿童、烈士子女等。“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是张志勇最深的爱。

三年前,张志勇来访时,遇到了因腿病无法站立的哈尼族女孩姚芬。病痛让姚芬无法安心学习。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像其他孩子一样走路上学。张志勇既痛心又欣慰,下定决心“为孩子圆一个上学梦”。他联系上海新华医院给姚粉做手术。从资金筹集到住院安排,张志勇总是亲自参与。康复后,小粉回到家乡,实现了“步行上学”的愿望。去年,张志勇去姚芬的学校看望她。那个曾经因为生病而自卑胆怯的女孩,现在已经是一个学习成绩优异的乐观小学生,她有了新的渴望,想出去闯闯外面的世界。

出生在普通农民家庭的阿呆学生燕文是另一个让张志勇感到欣慰的学生。多年的贫困没有影响燕文的学习。经过不懈努力,他考上了云南民族大学,但一年4000元的学费让他知难而退。听说燕文的情况,张志勇主动负担他的大学学费和生活费,并经常鼓励他努力学习以改变他的生活。毕业那年,燕文考研和考公务员都失败了。面对父母每天“回老家找工作”的催促,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有些迷茫和无奈。张志勇鼓励他不要气馁,并帮助他做家长的工作。

文在昆明边打工边读书,第二年考上了云南民族大学缅甸语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加入中石油缅甸油气管道项目,现在是一名优秀的石油工人,也是张志勇团队的志愿者。他永远不会忘记张志勇说过的话:“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所以我们必须出去看看”。他希望用自己的故事鼓励更多的农村孩子走出山村,让每个孩子看到未来的希望。

像燕文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张志勇希望他们都能找到学习和生活的意义。“我不要求他们有远大的理想,做一个清正廉洁的人,过上好日子。”张志勇早年资助的一个学生,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在自己的农田里建了一个自动温室,专门种植一些紧实的蔬菜和水果,销路很好。几年时间,他家一改往日的贫困景象,奔向小康之路。他还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分享给村民,大家纷纷效仿。现在整个村子都是漂亮的玻璃棚,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张志勇深知这些变化凸显了教育的力量。要真正“唤醒”农村,还得更进一步,改变更多的人。在“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指导下,张志勇公益服务在滇西南创造了一套可复制的慈善模式,动员当地个体商家、企业集团、爱心人士等力量,为农村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多元发展共同努力。

随着扶贫和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得到了有效保障。张志勇准备将下一阶段的公益救助重点放在义务教育后阶段,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通过高等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家乡的落后面貌。张志勇说他会继续做这项事业。“做有温度的公益,为农村孩子筑梦未来”是张志勇公益团队的愿景和使命。带着大爱,他们在公益的道路上前行。

采访笔记

谦逊、奉献、爱心、毅力...这些都是“布衣人”的共性。即使公益之路充满辛酸与无奈,但他们心中的“善”从未改变。张志勇“扶贫助学”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对教育发展的爱、关心和责任。我们希望这份爱能传递到每一个孩子的心里,让贫困地区的教育温暖芬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71715.html
上一篇遵循自然教育思想
下一篇 辽宁校园霸凌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