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教育 双减教育观点

双减教育观点

李荣华?田友谊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提出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

双减教育观点

李荣华?田友宜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轻”),提出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繁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多年倡导和实施的“减负”理念将正式进入全面深化实施阶段,有望从根本上缓解学生负担过重、全民教育焦虑的现状。

“双减”政策背后的逻辑目的

“双减负”政策的出台,旨在解决长期以来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也是国家对学生健康成长、减轻家长负担、回归教育本质多重期待的重要回应。

第一,学生健康成长的诉求。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阶段,对学生的个体成长意义重大。然而,沉重的课业负担透支了中小学生的童年快乐,他们对美好童年生活的需求正在被那些“写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辅导班”所取代。沉重的课业负担鼓励了制度化的学习占据了学生的生活空,剥夺了学生自主支配合理闲暇时间的权利,导致学生童年的活力逐渐丧失,最终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站在童年的立场,有效减轻学生在制度化学习生活中的学业负担,营造宽松适宜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

第二,对父母减负的期待。沉重的学业负担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给家长带来了困扰。一方面,家长需要间接承担来自学校的作业负担。“帮孩子批改作业”“抓孩子背诵”,这些本该由老师在学校完成的任务,都转嫁给了家长。面对超负荷的作业,一些家长不仅要从头到尾“陪”和“监督”,还需要亲自上台“重温旧业”,以便回答孩子的问题。这无疑过度消耗了家长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导致家校不和谐。另一方面,家长要承担高额的校外教育支出,很多家庭的校外教育支出比例一直居高不下。中国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公司发布的《2019年国内家庭及子女教育投资调查》显示,38.8%的受访家庭将年收入的20% ~ 30%用于子女校外教育培训。在资本的推动下,校外培训机构大搞焦虑营销,激起家长的焦虑,把本该给学生提供差异化选择的辅导班、兴趣班发展成“全民培训”,已经到了必须严格管理的地步。

第三,育人的本质回归。“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也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在培养“人”的问题上,当前的教育现实受到了诟病:社会组织将教育视为“商业”运作,学生成为“商品”,商业化运作将育人使命置于尴尬境地;大量学校忙着批量制造各种“问题制造者”,沉重课业负担下的学生不断被塑造成“标准化”和“机械化”的神器。这显然不是教育的初衷。事实上,促进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才是教育应该有的样子。教育需要反思,更重要的是需要找到一条回归“育人”的路。“双减”政策的实施,提出了诸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规范校外培训的措施,无疑是对“教育为本”的最好回应。

“双减”背景下学校面临的挑战

就学校教育而言,“双减”政策的出台将改变现有的教育秩序,这既是促进学校教育主导权回归的机遇,也是对学校教育的挑战。

第一,如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校外培训尤其是学科教育培训的畸形发展,固然有资本运作等因素的推动,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方面有其合理性。客观地说,不同层次(提高、强化或巩固)的学生至少可以在校外机构正式寻求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甚至是量身定制的学习指导方案。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首要任务是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这意味着,今后营利性学科培训活动将被全面整治甚至全面禁止。这样一来,学生的一些正当的“化妆”需求,势必无法通过校外的学科训练来实现。如何有效缓解学生“双减”的“后遗症”,填补校外教育退出后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无疑是留给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

二是如何实现配套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双减”政策要求全面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包括课后服务全覆盖、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加强课后服务保障。同时,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外教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读书活动、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这对现有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双减”政策后,延伸课后服务需要学校投入大量额外的配套师资和硬件资源,包括组建课后服务师资队伍、提供课后活动场地和设备、制定高质量的课后活动计划等。如何实现配套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保证课后服务水平,是每个学校都会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处偏远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施不完善的学校,如何因地制宜地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统筹安排。

第三,如何进一步深化家校社的高质量合作。“双减”政策出台后,家校社合作的形式和内容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一方面,父母不再需要“帮孩子批改作业”,这种负担的减轻并不意味着父母不再需要关心孩子的教育。相反,家长要转变观念,开阔视野,重视“作业”以外的教育,尊重教育规律,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另一方面,社会机构退出学科教育培训,并不意味着社会教育功能的消亡。从长远来看,以机构为代表的社会力量仍然可以在素质拓展、道德养成、休闲教育等方面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在“双减”的大背景下,学校在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同时,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高质量合作的支撑。

如何构建“双减”下的学校育人新格局

应对"双减"政策带来的挑战,学校应从思想和行动上统筹规划、齐抓共管,构建落实立德庶人根本任务的育人新格局。

首先,改革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规范教育行为的主导因素,“双减”下的学校首先要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学校必须明确并坚守教育的公益性,不能把“良心事业”变成“逐利行业”,自觉抵制一切逐利的教育行为;学校要全面回归育人的教育初衷,纠正教育初衷的偏差,扭转以分数为导向的评价观。他们不应该牺牲学生的休息权、健康权等基本权利作为自己学业竞争的筹码,改进以“问海”、“填鸭”为特征的传统教育方式。学校要深化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坚持人的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规律、知行统一规律、因材施教规律,避免和纠正违背规律的教育行为。

其次,从整体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双减”后,原本由教育培训机构承担的教育需求将转移到学校,“学生回归课堂主阵地”将倒逼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考虑所有学生的情况,实行“零起点”教学。在布置作业时,教师要科学设计,追求少而精,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业反馈的价值,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积极探索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开展探究式、合作式、体验式教学,为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能力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活动和环境支持。

第三,充分激发办学活力。激发办学活力是提高育人质量、落实育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首先是提高办学保障能力,重点是解决开展课后服务活动所需的物力、人力、财力的配置。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均衡分布,缩小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差距。二是保障学校的自主权。鼓励不同学校基于办学理念和特色,构建校本课程和课外教育活动体系。第三,切实减轻教师负担,调动教师积极性。真正应该把课堂还给教师,把教师从各种与教学无关的活动中解放出来。同时,学校要创造条件,科学安排,引导教师积极参与课后服务活动。

最后,完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作教育机制。家校合作教育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从教育源头入手,充分利用学校的专业优势,统筹协调校内外教育资源,构建家校合作教育新生态。家庭教育方面,基于家庭教育中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科学系统地开展家长教育活动,指导家庭教育。在教育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社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社区开展社会教育。同时,要重视社会培训机构在非学科教育培训中的作用,引导行业健康运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编辑: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70778.html
上一篇绿色学校发展目标
下一篇 双减政策下的教学评价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